一、引言
企业的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管理方式都要通过具体的人才能发挥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欧美国家对企业非常有效的EHS管理体系,不能有效地适用于我国很多企业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和每个企业的人员素质、思维、习惯等不一样。既然如此,是不是国外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就是不能有效地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管理呢?当然不是,EHS管理体系依据国际或行业标准建立,通过运行标准所规定的方针与目标、规划、实施、检查、纠正及管理评审,使企业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呈螺旋式上升趋势,为企业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工具。只是EHS管理体系尽管好,仍然要由具体的人来落实和推行,因此怎样让人与科学的管理体系融为一体,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营造出体系运行的氛围,就成为了EHS管理体系运作连续和持续改进的基础。
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环境的保护还关乎社会的发展。它是人文文化、科技文化和生态文化的统一体,三者集体表征着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科技朝着向善的方向发展,创造了安全生产力,是企业EHS管理体系健康持续改进之根、之魂。
中国的企业目前绝大多数还处于“经验管理”的初级阶段,只有极少数企业进入了中级的“制度管理”阶段,目前还没有中国企业进入“文化管理”阶段,最起码还没有什么知名的中国企业的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的阶段,尽管中国许多企业大张旗鼓地搞“企业文化”。中国企业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发展提高到“文化管理”的阶段,必须要建立完善的EHS管理体系,将企业文化与EHS管理体系融为一体地来管理企业,形成“发与德”、“刚与柔”和“外与内”的有机结合。EHS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文化的认同,企业文化加速催生EHS管理体系的深入建设。企业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对危害的识别与评价,逐步实现员工由“他律”到“自律”转变,树立科学的EHS价值观,实施EHS文化管理,保证EHS管理体系运作连续和持续改进。所以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提高企业管理的层次,肯定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
二、创建EHS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管理科学经历了“人治”、“法制”再到“价值管理”的“无为而治”新时代。文化管理作为价值管理,是现代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现代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是系统化的管理,管理的核心是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强调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来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体系的内涵是以戴明管理思想为基础,突出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责任、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具有系统化、程序化、文件化的特点。如果要让EHS管理体系适用于我们的企业,管理者首先必须认识到:要想让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员工自我管理,对企业有较高忠诚度,在采用系统、结构化的管理模式,为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范和指南的基础上,离不开文化的力量。
(一)EHS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管理方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一般是按企业的规模把企业分为小型和大中型企业两类。对小企业通常采用政府直接指导支持下职业安全健康服务体系,实行区域性或行业性的网络化管理,委托网络体系中第三方中介组织对小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和提供检测检验、健康监护和安全健康培训等方面的技术咨询服务。而对大中型企业则实行政府政策指导和企业自主负责的宏观管理,OSHMS则是适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现代化管理模式。OSHMS要实现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政府通过鼓励、引导对各类企业的OSHMS评估认证和审查的过程,依法对企业进行安全健康宏观管理;二是企业遵照优良管理的共同原理,把OSHMS与ISO9000、共同融入总的管理体系中,实现企业自主安全健康管理机制。
(二)推动环境、职业安全健康法规的贯彻和执行。
ISO14000和OSHMS审核规范要求企业必须对遵守法律、法规作出承诺,并定期评审以判断其遵守的情况。另外审核规范还要求用人单位有相应的制度来跟踪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它将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与用人单位的管理融为一体,运用市场机制,突破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单纯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用人单位自愿参与。保证了环境、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能在用人单位的地位由被动消极地服从,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
(三)推行以系统的观念对生产系统进行安全分析。
EHS的建立,引进了系统和过程的概念,即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以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从分析可能造成事故的风险因素入手,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与管理有关的风险因素,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加强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人的行为评价来解决;对与原材料、工艺过程、设备、设施、产品有关的风险因素,从管理上和工程技术上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确保企业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水平得到改善。
(四)重视安全价值准则,把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结合了起来。
建立EHS,加强环境、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经济技术投入可能会增加一些生产成本,但从长远和全局的观点,它对企业生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实施EHS可以明显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水平和管理效益;而另一方面由于改善作业条件,保证了劳动者身心健康,能够明显提高职工的劳动效率。应用EHS的评估、审核和持续改进,不但可以使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减轻工人的负荷与疲劳,提高安全健康水平。还可以大幅度减少成本投入和提高效率。设想如果一个企业不注意安全生产,劳动条件很差,工伤事故不断出现,职业病频频发生,就会出现:因事故而不得不停产减产;因死亡伤病而需要付出高额赔偿。因劳动者疲劳、厌烦、不满而直接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企业社会形象不佳影响产品销售,同时企业的形象就是号召力,就是信誉,也是重要的资源凡此种种,哪一个不会有害于企业生产发展呢?更不用说由于火灾、爆炸、坍塌等重大恶性事故的严重后果了。显然,如果我们不采用现代的管理模式,不注意在生产建设中做好环境、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最终经济效益上不去,发展速度也快不起来,甚至可能会出现倒退。
(五)企业文化是提升EHS管理水平的需要。
制度在辞海中解释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管理必须有规章制度,制度是用来约束员工行为的。没有刚劲有力的法度的制约、束缚和规范,是很难管理好企业的。对于企业,有一套“刚性”的管理制度,通过约束使得员工的行为符合企业要求,使管理者的意愿得到彻底贯彻执行,使企业管理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从人与人之间弱化为人与制度之间,以此更好地约束、管理和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更好地进行生产、工作,最终达到企业以及企业成员的兴旺发达。
那么有了一套完整的EHS管理体系,是否就说明一个企业的管理机制已经完善和成功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其实,我们很多企业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安全生产制度支撑体系。可总有人执行的不真,明知故犯,有法不依,也因此发生无数惨痛的、用血写出的教训。多年来通过反思传统的监督与被监督的管理模式,安全生产的持续改进,不能忽视“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需要相应的文化支持。因此,EHS管理还涉及到一个文化的问题。文化与制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制度更多地强调外在监督与控制,是企业倡导的“文化底限”,即要求员工必须做到;文化更多地强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道德的力量,强调内在的自觉与自律,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管理。
其次,制度与文化的表现形式不同。制度是有形的,往往以责任制、规章、条例、标准、纪律、指标等形式表现出来;文化是无形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是一种精神状态,往往通过有形的事物、活动反映出来。
再次,制度与文化对人在调节方式上的差异,使其适用的范围也不同。制度管理主要是外在的、硬性的调节;文化管理主要是内在的自律与软性的引导,强调人们的心理认同。
最后,当制度内涵未得到员工的心理认同时,制度只是管理者的“文化”,至多只反映管理原则和规范,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当制度内涵已被员工心理接受,并自觉遵守与维护时,制度才变成一种文化。
由此可知,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都很重要,而且两者不可相互替代,制度与文化有着辩证的统一关系:制度管理促进文化发展,反过来文化又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正所谓:“制度变为习惯,习惯形成文化”。企业只有培育先进“文化”,才能让EHS管理体系有效地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