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937420  1641925563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首页 >> 行业纵观 安全文化理论 安全文化方案 安全理念 安全文化案例 安全文化培训 安全文化专家 安全杂谈

用标准化来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作者:aq08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26

  1 引言

  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下,安全生产领域一项重要的行业标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顺利起草完成,通过专家审定,形成了报批稿。

  1.1 标准的制定过程

  为了引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向,对全国各类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过程给予有效的指导,在2006年中期,起草单位就开始酝酿、商讨制订有关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安全生产行业标准问题,并于2006年11月份向安全生产标准委员会提出了本标准的编制申请。

  2007年5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正式下达了制订本标准的任务书,标准的制订工作由此正式启动。

  主要起草单位在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广泛收集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的框架,并针对此框架走访了一些行业和企业,向企业专职资深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座谈调研,收集了许多有益的意见。

  经过编写组的努力,于2007年12月编制完成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并在安标委网站公示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寄送给部分委员、相关单位专家征求意见。根据专家所提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详细修改,于2008年4月完成了标准的送审稿。

  2008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导则》的审定会,与会专家在审核通过的前提下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对标准做了最后的修改,形成了报批稿。

  1.2 制定和实施本标准的目的

  制定《导则》行业标准的目的是为企业组织在发展和推进本组织安全文化的过程中提供规范化、系统化的指导准则,使组织的安全文化建设具有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真正实现安全文化的持续稳固发展。

  随着全社会对安全文化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对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很多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安全文化。要想扎扎实实地不断推动我国安全文化的建设,就应该坚持系统化发展安全文化的观点,采用科学有效的促进手段和方法,形成使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安全文化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机制。制定《导则》安全生产标准就是实现安全文化规范化发展的可靠保障。

  本标准的贯彻实施,可以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真正落实《“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所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以及进一步制定国家的安全文化促进政策和组织领导安全文化促进工作的开展提供基本的规范性依据。

  1.3 制定和实施本标准的意义

  近年来,尽管安全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国家总局《“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安监总政法〔2006〕88号)指出: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较低,全民的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一些企业的安全文化行为不够规范,社会的安全舆论氛围不够浓厚。

  我国安全文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① 对安全文化的内涵认识模糊。由于当前安全文化的理论大多停留在对安全文化理念的空洞介绍和抽象的层次模型上,企业对安全文化的认识模糊,将安全文化混同于企业安全管理和法规制度问题,把原有的安全管理内容变换包装推出所谓的企业安全文化,并没有真正解决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问题。

  ② 对安全文化的根本作用机制不清楚。许多企业在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时,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对安全文化所具有的预防事故本质功能定位不准,因此企业更多地关注一些表层的或物态的文化形式,如编制企业安全文化手册、建立安全文化长廊、开展一些安全知识竞赛活动等,而缺乏系统的、持续改进性的考虑。

  ③ 对安全文化的建设无准绳。当前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无可参照的标准,企业在建设安全文化时,一般以领导者的偏好行为为主,而不是以企业的实质性安全生产问题为主,有时只是抄袭或照搬其他企业的安全文化模式,针对性差,效果不佳。

  ④ 对安全文化的国情基础缺少研究。安全文化引入我国后,很多专家学者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功能、层次等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但是真正结合中国文化特点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的研究极为少见,缺乏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指导。

  ⑤ 对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性缺乏认识。企业往往将安全文化的建设看作是软性的、无法客观把握的和不易绩效考核的,未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问题看作是系统工程问题。因此在实施企业安全文化项目时,一般不制定决策目标,不知道实施效果如何,没有持续改进的措施。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安全文化规范化理论研究不足和安全文化的有效评价方法等的研究缺乏,进而导致安全文化建设过程的许多疑问,例如安全文化建设是否达到系统化、全面化的要求?有什么缺陷或不足?与其他单位相比本单位的安全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优势如何?安全文化持久深入发展的途径怎样实现?

  这些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限制安全文化的良性发展,使安全文化建设原地踏步、停滞不前。从每年均由国家总局召开的全国安全文化研讨会所反映的情况看,近几年我国安全文化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理论无创新、实践无准绳的局面。

  《导则》的制定和实施将改变这种状态。

  2 标准编制的原则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面临许多复杂的情况,企业所属行业、生产规模、管理水平、人员基本素质、安全生产条件、企业组织文化、产品性质等,均存在很大差异,导致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千差万别,企业安全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使《导则》既能适应各种企业的实际情况,又能反映安全文化建设的共同规律,其制定必须把握一些原则。

  原则一:严格区分安全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的概念。安全文化有其特定的涵义、功能和性质,每个企业的安全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态势、表现形式和发展程度。安全文化本身不必也不能进行规范。安全文化建设则是一个组织实施过程,要有效利用组织管理手段和方法才能得以实现,这个过程是可以也是应该予以规范的。

  原则二:突出基本要求,避免具体方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行业、经济类型与规模的企业在建设安全文化时会面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方法。作为一种“导则”,本标准给出的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系统化模式和原则,用要素的方式予以规定。这些要素的具体实现可以根据每个企业的实施过程再予以特性化和细化。

  原则三:注重实际应用,自成严谨体系。由于安全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目前人们对其认识有差异,理论界也存在不同的观点。标准编制以为企业提供较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原则和模式为出发点,兼收并蓄国内外现有的安全文化建设成果,在本标准的框架内,概念和用语力求规范严谨,而不受制于是否符合现有常用语言。

  3 《导则》主要内容说明

  《导则》共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推进与保障”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3.1 范围

  首先,明确本标准的性质定位,是“确立了企业组织在建设良好安全文化方面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其次,本标准的目的是“旨在帮助企业组织发展优秀的强势安全文化,实现卓越安全绩效的目标”。所谓“强势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内部产生主导氛围、大多数员工认同并且其行为自觉受其制约的一种安全文化。在一个组织内部的成员个体身上,一般会有不同的安全文化表现,因此一种代表大多数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安全文化就是这个组织的强势安全文化。

  再次,标准给出了适用的范围,总体来说,是“适用于自愿开展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任何类型的企业组织,作为其工作的指南或内部审核安全文化发展状态的参考”。具体的适用范围,给出了四种情况。这四种情况从不同的侧面区分了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目的,实际上,企业无论抱有四种目的中的哪种,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3.2 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是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总原则进行规定。

  在总体要求中,针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建设的复杂性,提出了“应充分考虑企业内部、外部文化特点”的问题,主要是企业所处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组织文化的特点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说的是企业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必须重视自身的内外部文化环境。

  总体要求还强调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是“引导全体员工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其目的是“实现在法律和政府监管要求之上的安全自我约束,通过全员参与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进步”。企业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其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能够满足法律的和政府监管的要求,这只是达到了从事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所追求的安全目标应该高于法律的要求,这种追求过程就是一种实现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过程。安全文化建设所实现的自我约束过程必须是动态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企业所有员工都认识到企业对安全高标准追求的意义、对自身的价值并积极参与到其中,这种动态提高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

  3.3 关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1)安全承诺

  企业对追求高标准安全生产要求的承诺是实现企业卓越安全绩效的首要和至关重要的因素。

  进行安全承诺的很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清晰地表述企业的安全理念、政策和要求,同时不能简单地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方针或其他安全管理的要求来代替安全文化建设的安全承诺。为此,标准对企业安全承诺的形式给予了规定,即安全承诺应由“安全相关的愿景、使命、目标和价值观”构成。此外,对于安全承诺,标准还规定了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企业的安全承诺应该成为企业所有人员,包括领导层、管理层和员工层的行动指南,并得到所有人的充分理解和主动的实践。标准分别对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和一般员工在落实企业安全承诺上应该采取的行为表现做出了规定。

  企业安全承诺还要涉及到相关方,因此标准规定了“组织应将组织的安全承诺传达到相关方,必要时应要求供应商、承包商等相关方提供相应的安全承诺。”

  (2)行为规范与程序

  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必须有坚实的安全管理系统作为基础和保障。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是安全管理系统的产物,也是对组织安全承诺的具体体现,所以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有了详细合理的安全行为规范,才能让每个人具备安全行为的准则,安全文化建设才有了基础和依据。

  安全行为规范最终应由企业用正式文件予以发布。要组织所有员工进行学习,引导员工理解和接受建立行为规范的必要性,以及知晓由于不遵守规范所引发的潜在不利后果。

  安全行为规范制订以后,不能期望一步到位,要有进一步完善的机制,因此标准规定了“通过各级管理者或被授权者观测员工行为,实施有效监控和缺陷纠正;广泛听取员工意见,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程序是整体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对各种安全生产活动进行有效控制而制定的作业方法和流程。程序也可能是不完善的,因此在遵守过程中,要“鼓励员工对程序的执行保持质疑的安全态度,必要时采取更加保守的行动并寻求帮助。”

  (3)安全行为激励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十分关键的要素就是对员工安全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行为激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的理论和方法,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讲,标准主要是从四个方面对员工安全行为激励方法进行了规定。

  首先,强调在审查企业的安全业绩时,除了使用事故发生率等消极指标外,还应使用旨在对安全业绩给予直接认可的积极指标。积极指标有很多种,它们都是对安全绩效的正面反映,是对工作成绩的认可,可以成为激励员工持续改进的强大动力。

  其次,应该鼓励员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事先没有想到或者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潜在的不安全实践和安全缺陷,进行有效识别并提出改进意见。企业同时要对员工所识别的安全缺陷给予及时处理和反馈。这种激励方式实际上是利用了员工参与和角色认可的机制。

  再次,行为激励的重要方面是奖惩机制。标准从三个深入的层面提出了要求,即企业应建立将安全绩效与工作业绩相结合的奖励制度;审慎对待员工的差错,应避免过多关注错误本身,而以吸取经验教训为目的;应仔细权衡惩罚措施,避免因处罚而导致员工隐瞒错误。

  最后,标准建议企业在组织内部制订安全榜样制度,树立安全榜样或典范,通过榜样或典范的带动作用,为员工设立生动具体的参照系,营造安全行为和安全态度的示范效应。

  (4)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

  各种安全信息是安全文化内容的载体,信息的传播和沟通是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构造企业特色安全文化表现形式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离不开对安全信息的传播和利用。安全信息的传播必须利用信息传播系统,标准中对建立什么样的传播系统和形式并没有做出限定,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确定。形式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提高传播的效果。

  除了信息传播系统的硬件,传播内容更加重要,除了一般的内容外,企业应该更加重视对本企业各岗位的安全经验和安全意识进行总结,作为传播内容的组成部分。

  有效的沟通过程不能靠自发行为来实现,因此企业应就安全事项建立良好的沟通程序。标准对企业安全信息的沟通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即:“确认有关安全事项的信息已经发送,并被接受方所接收和理解;涉及安全事件的沟通信息应真实、开放;每个员工都应认识到沟通对安全的重要性,从他人处获取信息和向他人传递信息。”

  (5)自主学习与改进

  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改进的过程,因此标准要求“企业组织应建立有效的安全学习模式,实现动态发展的安全学习过程,保证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

  对于什么是“动态发展的学习过程”,标准给出了一个这种学习过程的模式。这个模式采用螺旋式发展的结构,这种模式类似于“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或“PDCA”过程。

  有了对学习过程的要求,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及定期复训,培训内容除有关安全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包括对严格遵守安全规范的理解,以及个人安全职责的重要意义和因理解偏差或缺乏严谨而产生失误的后果。

  学习不仅是利用课堂讲授安全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学习来自于把所发生的安全事件作为负面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出规律,然后应用到类似的场合或部位,这就是所谓的自主学习法。

  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员工改进安全条件和行为的过程,为此标准规定“应鼓励员工对安全问题予以关注,进行团队协作,辨识可供改进的机会,在适当条件下授权自主改进。”

  标准还对企业内部建立培训教师和推进师骨干队伍进行了规定。这种做法是国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尤其是核电领域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经验。

  (6)安全事务参与

  企业对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持续的、与全员有关的过程,而不是阶段性的、仅由领导去推动的过程。因此,标准要求企业应该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自己负有对自身和同事安全做出贡献的重要责任”,并且全体员工都应明确认识到“员工对安全事务的参与是落实这种责任的最佳途径”。

  为了便于企业的实践,标准给出了几种员工参与安全事务的有效方式,包括:“建立在信任和免责备基础上的微小差错员工报告机制;成立员工安全改进小组,给予必要的授权、辅导和交流;定期召开有员工代表参加的安全会议,讨论安全业绩和改进行动;开展岗位风险预见性分析和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的自查自评活动。”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能孤立地进行,企业项目的承包商或供货商、服务商等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标准对广义的承包商参与机制进行了原则的规定,包括:“应将与承包商有关的政策纳入安全文化建设的范畴;应加强与承包商的沟通和交流,必要时给予培训,使承包商清楚组织的要求和标准;应让承包商参与工作准备、风险分析和经验反馈等活动;倾听承包商对组织安全改进机会的意见。”

  (7)审核与评估

  由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持续改进性,因此对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审核是必要的。本标准并没有明确要求审核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但从目前的现实来看,组织企业安全文化的外部审核还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因此现阶段的审核主要还是企业内部的审核。标准要求“企业组织应对自身安全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审核”。

  审核的主要目的不是发现安全上的具体问题,而是着眼于企业安全文化的总体状况,尤其要关注是否有安全业绩下滑的前兆,给予及时的控制和改进。

  在审核时,对安全文化总体状况的判断应该是客观的和准确的,因此标准要求企业应该采用有效的安全文化评估方法。与本标准同时在制定的另一个安全生产标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可以用于解决这个问题。

 

安达思提供专业的安全文化咨询服务,联系电话:010-84937420、010-52866338      相关参考点击:http://www.aq06.com/work/inquire/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2010 aq06.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2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