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文化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渗透的时代。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企业的血脉。
文化之于企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是一种凝聚力量。没有文化的组织,是团伙;有文化的企业,才可以称之为团队。团队的两大特点,一是有规则,二是有目标。而文化之于企业,正是建立规则、树立目标的使者。
生产型企业,由于其生产制造的本质,机械、化工、电力等危险性高的作业模式不可避免。安全文化就成文企业文化的主导内容。
一、安全文化的起源
“安全文化”这一概念,缘起于1986年4月26日当时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贝利核能发电厂的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埃随着大气飘散,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地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前苏联疏散了11万多人,随后数年,又从污染严重地区搬迁了23万人,前后共疏散34万余人。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同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认识到“核安全文化”对核工业事故的影响。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安全文化”的概念逐渐清晰。
近30年的发展,安全文化这一理念逐渐完善、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更加具体、运用更加科学。
二、安全文化的内容
1、树立安全理念,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理念的树立,是将“安全文化”这种听起来虚无的概念具体化、形态化的第一步。一个企业的安全理念,应该是反映一个企业精神内核的文字,能够代表这个企业形象,体现着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更是一个企业对待生命的态度。
一个好的安全理念,不在于词藻多么华丽、韵律如何悦耳;也不在于条目如何众多、涵盖面多么广泛。而在于,是否能够代表这个企业的精髓、是否能够贴合企业实际、是否能够引导员工思维。
一个好的安全理念,应该可以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影响员工行为甚至影响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
2、建立规则制度,约束行为规范
老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个人认为,建立规则制度的过程,首先是找到合适的规矩的过程。只有合适的规矩,才能画出恰到好处的方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规章制度只能借鉴而不能复制。
建立规章制度的目的,一是约束行为,使员工“知其为,知其不可为”;二是引导行为,使员工知道什么时间什么人该如何做什么事。
3、提供安全方法,促进全员进步
不得不说单就“注意安全”四个字本身,是一句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我们说起这四个字的前提,应该是双方都能理解和明白“注意什么安全”和“如何注意安全”这两方面内容。如何实现本质安全,是企业决策层、领导层以及执行层都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改善的课题。因此,提供安全方法,才能使员工有进步的空间。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4、创造安全环境,软硬结合保平安。
安全意识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力,不仅需要制度的管理、培训的教育、更需要从思想上不断地、持续的灌输以及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改良更新。
创造安全环境,可以分为软硬两方面。
软环境,即是创造无孔不入的安全宣贯机会。使安全成为时刻提醒鞭策的警钟,一刻不能懈怠。
硬环境,则是从生产设备和技术入手,杜绝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品一品西藏电影《红河谷》、以及最近上映的《猩球崛起》,生物体对危险和威胁的进化都是从被动接受到还击再到主动预防和出击的。
安全文化的目标,也是通过体系的运行使员工从被动的“要我安全”逐步向“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继而达到“我会安全,我能安全”,使企业达到“本质安全”的标准。
安全文化的运行,对企业的尊重、对员工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