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确保安全生产,防止所有意外事故发生,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减少环境污染,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劳动条件,使公司安全目标得到最优实现。
(一)安全培训的规定
"新进入本公司工作的员工都必须认真学习本"安全手册",并接受本公司组织的安全培训。不经过"安全手册"学习和安全培训的人员不得进入上岗工作。
"进入各施工现场的承包商,必须接受公司安全主管组织的、结合本工程安全特点的学习与培训。
"每个月应进行一次安全短会,目的是提出隐患,进行整改,并学习本公司各有关安全问题的通报。
(二)个人安全保护规定
"进入切削、打磨、烧焊、切焊现场,必须配戴防护眼镜。
"进入噪音工作环境,必须配戴护耳器。
"进入粉尘作业现场,必须配戴过滤式防尘口罩。
"进入有机溶剂、腐蚀性和其他他损坏皮肤的工作现场时,应使用相适应的手套。
"不得在有害工作现场内吸烟,吃食物。饭前、班后必须洗手、漱口。
"进入必要的工作环境时必须穿着工作服和安全鞋,严禁穿拖鞋与露趾鞋进入现场。
"必须接受定期的体格检查。
"在有触电、割伤、高温、低温、化学品危害的场合,必须使用不同的防护手套。
"在环境噪音之声级等效连续声压级达到85分贝时,或工作区域贴有需要使用听力防护标识的区域;员工必须佩带听力防护设备。
(三)对机电设备的安全规定。
"检查督促机械操作人员,要束紧袖口,女工发辫要挽入帽内。
"要求机电设备的使用人员,工作前必须检查机械、仪表、工具等,确认好方准使用。
"发现在使用的机械设备外露部分,可动或危险部分,监理人员应要求使用单位尽可能设安全护罩。
"应要求其电器设备和线路必须绝缘良好。
"禁止电线与金属物绑在一起。
"应要求各种电动机具必须按规定接零接地,并设置单一开关。
"遇有临时停电或停工休息时,必须要求使用人员拉闸加锁。
"禁止施工机械和电气设备带病运转和超负荷作业。
"禁止使用人员在运转的设备上进行擦洗、润滑、调校和修理。
"禁止任何人将头手伸入机械行程内。
(四)化学品安全
"化学品应储存在专用场地或仓库内,并有专人管理。
"各种化学品的储存位置应有明显的标志,标明化学品的名称、型号和规格。
"化学品专用储存场地或仓库内严禁烟火。
"为防止不相容材料的意外混合,必须按危险等级将化学品隔离储存。易燃的和可燃的,氧化物、腐蚀剂必须分开。
(五)火灾事故
"电器发生火灾,目击者应快速切断电源(若电力变压器起火,须注意与失火点相隔一定距离以防电击),并迅速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但不能直接用水灭火。
"当公司办公楼或车间、车间发生火灾时,应立即按以下应急方法处理
?发现火灾时,应立即用灭火设施灭火,并口喊呼救。当火势不能立即扑灭,须击碎报警盒玻璃报警,并打内线电话"110"向报安部报警。值班主管迅速组织义务消防员用灭火器和消防栓灭火.
?当火势较大难控制时,视情况打"119"向当地消防队报警。(注:报警应尽量详细说明:发生火灾单位或个人的详细地址。包括街道名名称,要讲明车间或部位;讲清燃烧物是否有化工品,油类等。火势蔓延情况。报警人姓名与电话号码。以便消防队随时了解火场情况,调集灭火力量,还应派人到路口接应消防车。)
?起火部门管理人员或在场人员须迅速引导其他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
"火灾现场人员自救措施
?不要留恋财物,赶快逃生。
?准备湿毛巾捂住口鼻越过烟雾区,如无毛巾用衣裤代替(但一定要弄湿)。
?若通道被堵,无法突出危险区,则自制救生绳索,从窗户或利用水管,逃至下层楼逃生,但切勿跳楼。
?也可逃到楼房顶层后,再迅速呼救。
"利用楼梯疏散时:切勿乘坐电梯。因为火势蔓延易突然断电,困在电梯内将面临高温和烟雾窒息的双重威胁。正确的方法是从步行楼梯通道疏散。若楼下着火,楼上人应关闭通向楼梯通道的门窗和阳台门窗,在室内或阳台待援,切勿跳楼和往楼下的火场冲。若火势是从别的办公室蔓延过来,应先检查门窗烫不烫,若烫则说明外面火大,此时绝不能开门,以免浓烟进入。否则,即可开门逃生。逃生时一定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烟雾浓烈时,应匍匐前进。
(六)触电的急救:
"断开电源开关(要断开相线以及零线),首先查明触电者是否脱离电源,并应防止触电者二次触电或救者触电
"使用绝缘物(如干燥的竹枝、木杆等绝缘物)隔离或挑开电源或带电体;
"用导电体使电源接地或短路,迫使漏电保护器和短路保护跳闸而断开电路。
"触电者停止呼吸,心脏不跳动,如果没有其他外伤,应视触电为假死,必须立即在现场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即使等待急救车和自行送医院途中也不能停止抢救。
"抢救可用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方法。
(七)机械性伤害:
"如果伤者被机器困住,则立即关闭机器设备,同时关闭设备电源。
"应将伤者及时送开发区医院或拨120电话急救。
(八)化学危险品大量泄漏处置的一般要求:
"隔离、切断周围火源;
"应急人员进入现场的防护;
"堵漏;
"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用惰性材料吸收,也可用其他适当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