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人人都享受着现代信息和高科技成果,感受着改革开放给华夏人民带来的幸福与欢乐,感受着和谐社会与美满家庭的温馨。然而,突降的车祸,使无数幸福的家庭瞬间残损;使无数鲜活的生命瞬间即逝;使多少人的美好愿望瞬间破灭,成为现代文明的悲剧。
从每年世界各地的安全事故统计看,公路交通事故已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成为人类最大的公害之一,也位居我国安全事故伤亡人数之首。
一、车祸,人类的灾难
车祸猛如虎!世界各国对交通事故都非常重视。我国也从2002年11月1日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事故历年下降。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造成67759人死亡、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实施前的2001年相比(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54919起,造成105930人死亡、54648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30.9亿元),年交通事故下降68%,死亡人数下降36%,受伤人数下降50%,财产损失下降71%。但是,每年一次死5人以上的事故仍然频繁发生。仅2010年春运期间(1月30日至3月10日),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7816起,造成5199人死亡,22146人受伤,一次死5人以上重特大事故这达数十起。
现在,仍然还有多少驾驶员心存侥幸心理,有章不循,违章操作,酿成了一幕又一幕的悲剧。导致悲剧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生产的各项知识的应用。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生产教育,提高我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提高我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我们的安全防范意识,80%的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为了搞好安全事故的预防,为了遏止公路交通运输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近年来,国家安全部门、各省、市相关部门和专业运输企业,围绕交通安全预防,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措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交通安全形势一年比一年好,为交通事故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仍然是目前威协人民生命财产的大患。如何做到预防一般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这是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国各交通部门及交通运输企业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要想搞好公路交通事故的预防,首先要了解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创建高层次的安全文化体系?
二 企业安全文化的主要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人的观念、行为、安全装置、技术工艺、生产设施和设备、工具材料、环境等物态条件的总和。它既是一种管理艺术,也是一种管理科学。归纳起来,企业安全文化大至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制度)文化、安全物质文化 。
因此,我们在交通运输“三要素”中,首先应对“人的因素”提高认识。即在常规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应正视人的知识、素质、意识、思想、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情感等更为基本的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也就是说,一个企业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的人品素质、高度责任、安全意识的安全执行人员,才能认真地、完全地落实和发扬这四种文化。
1、安全观念文化是我们在安全管理中首先要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活质量的观点;以及“风险最小化、最行之有效安全性、安全超前、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同时需要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险的意识、防患未然的意识等。
2、 安全行为文化既是时代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于和改变社会的文化,它的核心是要解决人的素质的问题。因为人的深层的、基本的安全素质需要从小培养,这就使得对于实施安全对策,实现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目标,必须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发动和参与,达到在人类安全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所以, 我们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管理、进行科学的安全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等。
3、安全管理(制度)文化是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制度,严格地执法程度和自觉地执法行为等。同时,管理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等。
4、物质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生产中的安全物质文化体现在:一是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二是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有关的安全装置、用品等物态本身的可靠性。也就是为安全文化、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所投入的物质配套设施及先进的检测设备等。
其次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从对象的角度看,企业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包括法人代表的安全文化(重心是企业法人的文化素质中应建立的观念文化: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企业生产各级领导的安全文化、安全专职人员的安全文化、职工的安全文化、职工家属的安全文化。因此,在人类的安全手段和对策方面,安全文化建设更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
三 打造企业特色文化 搞好行车事故预防
巴运集团公司汽车四十七队,于2008年9月13日发生一起特大交通事故,造成十分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尽快扭转局面,汽车四十七队吸取兄弟单位安全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车队安
全生产实际情况,积极地科学地探索安全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唱响“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企业安全文化主旋律。
1、抓住人的因素,强化素质教育,普及安全文化。通过“9.13”事故的深刻教训,车队全体职工痛定思痛,认真分折事故原因,制定事故预防对策,先后编撰了《安全管理制度汇编》、《安全管理流程》、《驾驶员安全管理办法》和《车辆安全管理规定》等综合安管书刊。并在“周五”安全学习、发班前安全教育、驾驶员培训学习时,重点要求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安全压倒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高于一切”、“没有安全就没有干部的政治生命、没有安全就没有职工的家庭幸福、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安全就没有驾驶员的美好未来”等安全文化理念。
其次,坚持“以案说法”,奏响警示教育最强音。防止事故的发生,人是第一要素,要实现持续的安全生产,必须解决人对“事故”的了解、认识和掌握问题。事故也是一种蕴含着大量信息的有待挖掘的宝贵“资源”,通过对这一“资源”的学习和利用,客观地总结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和规律,对安全生产大有裨益。我们结合“9.13”事故,现身说法,为驾驶员敲响警钟,从思想观念上强化教育。
2、在安全管理(制度)文化,规范安全管理措施上狠下功夫。实行了员工安全诚信档案管理(实行车辆、驾驶员“一车一档”、 “一人一档”),每车每人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严禁三超责任书》和《优质服务承诺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并根据历年的安全管理制度、措施要求,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实行管理干部“安全一票否决制”,达到了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奖惩逗硬,赏罚分明,极大地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3、按照安全行为文化的要求,每年春运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安管人员、驾乘人员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在重视人的因素,强化群体的安全意识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文化水平,提高操作者的安全理念,有效地控制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因我们属于山区交通运输,农村客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驾驶员大都文化较低,驾车时着装不整、赤身光脚、语言粗俗、操作不规范,经常与旅客发生争吵。还有些驾驶员不文明驾车,不礼让“三先”,开霸王车,开赌气车,开侥幸车。这些直接威胁着车辆的安全运输,是发生交通事故的最大隐患。在驾驶员的安全培训中,我们从规范言词用语、着装穿戴、仪表举止、安全操作、技术素质等,逐渐改变驾驶员工作中的恶劣习气和不安全隐患。并请安全工作搞得好,曾荣获省、市表彰的老劳模、安全行车百万公里的退休老驾驶员授课,介绍他们的安全行车经验,激励年轻驾驶员积极向上的安全氛围。
4、通过安全物质文化的现体,采用现代化科学手段,打造精品运输。为此,我们在安全物质投入上,一是各线投放高档次豪华客车,提升运具档次,改变旅客的乘坐环境,满足旅客的出行要求,增强了客运市场的竞争能力;二是提高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全队90%的客车安装了GPS卫星定位监控器,远程监控录像硬盘,不定点地进行雷达测速,做到了源头监控、过程监控、时时监控。并且监管到位,处罚有据,警示及时,使科技兴安工作落到实处,使驾乘人员安全意识大大加强,交通事故的隐患逐年下降。
5、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报刊、板报、标语、专栏、电子显屏、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百日安全竞赛”“全国安全生产月”等多种形势,创建安全文化阵地,提升安全文化氛围。特别在车场、车厢醒目的地方,用标语横幅警示:“生命本无价,论价已是催泪时;除患应有期,久拖必生悲苦事。”、“爱妻爱子爱家庭,忽视安全最无情。”、“对父母尽孝心,对妻儿尽爱心,对企业尽责任心,对祖国尽忠心。”等,从伦理道德上唤醒了全队安管人员和驾乘人员的良知,从根本上提高了全司职工的安全意识。近年来,陈国学、安旺忠分别荣获四川省、巴中市“安全优质服务明星驾驶员”称号,有两人获国家颁布的“驾驶员技师”资格。
通过安全文化的普及,安全文化阵地的创建,全队职工统一了“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的理念,从上到下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氛围,获得了事故预防的可喜成果,出现了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的良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