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处罚不是万能药
"处罚是个宝,安全不能少。"给你1块钱是奖励,扣你1块钱是处罚。奖励有奖励的魅力,处罚有处罚的效果。
为什么要说"处罚是个宝",是因为很多时候,离开了处罚,安全管理还真推不动。处罚之所以有效,是源于经济学家提出来的边际效应。1块钱对于每个人影响不同的情况下,价值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也说,扣除1块钱,比得到1块钱,边际价值也就是感觉到的损失要大得多。鞭策超过激励,大棒在这个时候超过了胡萝卜。
正因为有用,才出现乱用的现象。
处罚本来是处理加必要的惩罚。一说"安全工作没做好,要加强管理",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大处罚力度"。这就很难保证不超出制度标准。到某些人手里,处理不处理不重要,惩罚甚至是加重惩罚才解气,这就演变成了惩罚主义。甚至出现以罚代管,以罚代赔,用罚款处理一切的倾向。制度有规定当然要罚,制度没规定,看来有违反制度的苗头、趋势、可能,也要罚。员工过失造成小损失,理应赔偿,也动用了惩罚程序。安全管理中,如果处罚至上,用处罚代替一切,难免出现执罚人的情绪化。甚至在一些企业,出现了被管理者要看管理者的脸色、情绪行事,情绪不好,小问题很可能会带来大处罚。处罚得心惊胆战、心惊肉跳,这是执罚者希望看到的后果。
可是他们没意识到,处罚并不是一剂万能药,处罚有它可怕的负效应。处罚至上,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是行为学上的X理论,认为人们是懒惰的、懈怠的,不抽鞭子不会往前跑,需要用纪律来约束。要知道,在安全面前,人们思想意识上都是好的,没有人想到"我要出事故","我一定要受伤害",要真这样,那就是神经病了。所以,安全管理不应该是只抽鞭子,应该采取措施提醒和要求相应责任人做好防范。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是对等的身份,不应该有强权。做错了,该赔就赔,制度怎么规定怎么执行,不能想怎么罚就怎么罚。何况,现在还有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受到不合理的处罚,你很可能就会把所需要的人赶走了。留下来工作的,也会有很大的压力和挫折感,并不利于平稳操作安全生产。
吉林石化2005年底的那次爆炸,是个设备问题。设备有问题,为什么在检修时没有发现,或者说,发现了为什么没有能够维修整改好?我看到有一份报道说,没有检修好是因为检修时间不够,于是压缩了检修的时间。按说,停工检修的周期是有明确限定的,可实际上,按时检修者却远未照章执行,但是,各个单位向石化公司报的材料上都说检修合格,检修任务完成。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处罚措施不合理。公司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检修任务,即使事实上不可能,员工也不敢轻易提出,否则,只能说明不是计划欠周详,而是你的工作能力有问题,要受到处罚甚至严厉的处罚,比如下岗。员工为了保住饭碗,自然将没有完成的检修也变成完成了,这就为后来的事故埋下了伏笔。
可见,安全管理中单纯依靠处罚,会留下很多的事故隐患。
现在,我们好好探讨一下处罚的问题。处罚要有效果,让人服气,首先要明白,谁在确定处罚标准。这就是说,处罚要有权威性。企业确定处罚,作为制度性的安排,就像国家制定法律一样,也要有专门的立法机构。企业在安全管理时,也不能随便哪个部门哪个人说一句话写一纸条就作为处罚的制度来源。如果是国有企业,管委会通过之后,要经过职代会,职代会说行才能算数。上市公司、私营企业中,要制定处罚制度,也要由经理层提出并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并且还要征询一下员工的意见。
处罚的程序、权限也有讲究。法律审案子讲究两审终身制、三审终审制。些轻微的处罚可以由基层部门执行,比较严重的处罚由上级部门执行,最为严重的处罚,执行层只能根据权限提出请求,由企业最高当局相当于最高法院审核批准,才能最后确定处罚。决定作出后,应该给被处罚人说话的机会,允许申辩,如果申辩的有道理,可以复议。这样从程序上保证不出冤案。
还有,我们既然知道处罚对士气和平稳生产容易带来不利影响,不能轻易处罚,就应该考虑有没有同样效果的替代办法。
司机违反交通规则后,国外替代罚款的处罚手段五花八门。在巴西圣保罗,司机犯规,就会被罚"回炉"深造,重新学习,不过可不是送驾校学习,而是被送去幼儿园"上学",驾驶儿童玩具汽车,在孩子们的嘲笑中思过。印度尼西亚的办法是剃光头。如果违章,"小心项上人头"的黑发。美国的办法是让违规者去"当护士",专门护理在交通事故中受伤的人。看着"前辈"已经缺胳膊少腿,"兄弟,还敢吗?"
企业在安全管理中应该想到,处罚是最后的一招,是不得已才走的一步。运用处罚有一个原则:能用其他管理方式代替的就不处罚,能用赔偿经济损失的办法解决问题就不要罚款,能扣奖金浮动部分达到效果的就不要动基本工资固定部分,能让他自动离开岗位走人的就不要给他留下被开除的伤痕。我这样说,只是针对制定制度需要掌握的指导思想。制度一旦已经制定出来,就要丁是丁,卯是卯,一点都不能含糊,必须按制度执行。千万不要等到出了事故执行制度时狡辩:"人家《第一管理》的书中有那么个原则,你就高抬贵手,手下留情吧。"那我可不认账。
最后,我要说处罚问题实际上是企业文化问题。处罚只是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处罚,教育当事人和广大员工遵章守纪,不出事故。要在企业里培育处罚的制度环境,就像烧炉子一样,遵循警告性原则,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劝诫不要触犯规章制度,否则会受到处罚,就像炉火通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会灼伤人;遵循确实性原则,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处罚,就像你如果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遵循即时性原则,处罚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不搞秋后算账,因为在碰到热炉的同时就立即会被灼伤,而不是在以后某个时间;遵循公平性原则,处罚对每个人都是一样,不管是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概无例外。按照"热炉"法则处罚,制度的魅力才能体现出来。
检验处罚的标准,仍然是文化。合理的处罚,能够得到被处罚人的认可,得到其他员工公平性的认可,得到企业文化规范的认可,处罚才有效果。
2,最危险的地方凭什么最安全
谁想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口上居住?谁想和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炸弹终日相伴?恐怕没有几个人想去尝试,太危险。
当然,人们可以躲开火山口,但军队打仗、矿山施工却离不开炸药。无论炸药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多么密切,也可以想象出生产炸药是安全风险相当大的工作。靠生产炸药起家的杜邦公司,现在是世界上著名的安全生产典型。刚开始,他们也经历过爆炸,有过死亡,有过巨大的财产损失。创始人老板杜邦于是决定,把家安在生产炸药的厂区。工作的时候是和危险打交道,工作之余,吃饭、睡觉也都没离开炸药的危险区。按照中国人的话说:杜邦不是找死吗?不,他也想活着。他是在给自己增加压力,白天、夜晚,工作、生活,都在危险区,才能逼迫自己辨识危害,控制风险。他的这种直面危险解决问题的精神,带动了整个企业员工安全工作的态度,已经从个人的一种努力上升为企业的精神动力。
我大学毕业后曾经有段时间在河南油田水电厂工作。去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雷公电母",电力企业安全的风险很大,"电老虎吃人不眨眼"。企业也曾经出现过"电老虎"伤人的事件。可现在这家企业的情形大不一样了。安全是厂里天天讲的话题,党政工团都在做安全工作,黑板报、文艺演出、厂里的网页,安全总是最显眼的主题。全厂还有个安全文化的造星运动,谁安全工作,认真仔细排查隐患,就会获得荣誉、受到尊重。所以,整个企业里,员工们学技术保安全蔚然成风,有人备课给工友们讲课,有人做安全防护技术的发明创造,还有人自己动手将安全操作知识编辑成册。
我在"电母"身边工作时间比较长,对她的脾气也比较了解。但是,对"雷公"还是有些陌生。2006年,我参加安全大检查,到访我国中部和南方的石油石化企业,才知道什么是"雷公"企业。
石化企业、炼油厂、化工厂,集中了有毒有害、易燃易爆这些"要命"的安全风险。进入厂区以后,你会发现到处都是"骷髅头",到处都是"防毒面具",到处都是"防火防爆",视线所及,满眼都是各类安全标志,就像走进了地雷阵。你就会想,搞不好哪一脚踏错,"轰"的一声,就会发生不可收拾的局面。
记不清是哪部电影的一句台词,"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样的情节大概是,我方和敌方斗智斗勇,我军的侦察员或者地下党员,打进敌人内部,往往进入了敌人的心脏部位。电影放到一多半,观众才"哇"的一声,原来对方将领的秘书、副官就是我们的地下党员。还有的电影表现的是"最安全的地方最危险"。电影的主角是个好人,已经回到了驻地,周围都是人民群众,可他的身边暗藏了敌人的特务奸细,随时准备干掉我们主人公的性命。
在企业里,"最危险的地方"要变成"最安全的地方",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处在"雷区",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中石化的安全生产工作还能够保持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先进地位,成为中国企业安全的标志,靠的是什么?按照中石化高层人士的说法,受益于10个方面--
一是大局观念,"保安全就是保政治,保安全就是保稳定,保安全就是保大局"。
二是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
三是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重"三基",查"三违",反"三个主义"。重"三基"是重视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基本功训练;查"三违"是查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反"三个主义"是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好人主义。
四是"一岗一责"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很明确。
五是安全监督,"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管理。
六是到位的安全检查,"严之又严,吹毛求疵,铁面无私,六亲不认"。
七是对生产经营状况的安全风险和隐患的识别,"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链长面多,连续作业"。
八是强化自身的约束机制,包括"完善制度,练好功夫,打好基础,落实问责",还有"乱世当用重典治,重病须靠猛药医"。
九是下功夫治理隐患,讲究"见大风于青萍之末,扼隐患于未然之时",采取"总部监督、分级管理、企业负责",用"四定"作保障:定整改方案,定资金来源,定项目负责人,定整改期限。
十是对待事故的调查处理有科学的态度。中石化认为"任何事故的发生都应归咎为管理上的失误"。事故原因要水落石出,吸取教训要刻骨铭心,事故处理要痛之切肤,事故整改要举一反三。
中石化的治本之法,可以归结成两个字--"文化";如果用四个字表达,就是"安全文化"。
实际上,"安全文化"这个词从国际上来说,也是诞生于"最危险的地方"。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出现事故以后,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评审会。在这个会上,不仅是在谈保障安全的技术性措施,而且提到了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企业的安全管理中带有革命性的词汇--"安全文化"。两年以后,国际原子能机构把安全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原则,要求所有的核电厂、所有与核电有关的领域都要进行贯彻。随后,美国宇航局在安全管理中让"安全文化"飞上了太空,也促使"安全文化"成为国际安全管理的潮流。
2005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包括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五要素"的安全管理治本之策,把安全文化作为"五要素"之首,摆到了中国所有企业家的面前。
3,安全文化就是金钟罩、铁布衫
现在的企业界,对安全文化有着很多误解。有不少企业打着安全文化的旗号,说的做的却"驴唇不对马嘴",就像一个文化人,看上去很有文化,尽干些没素质的事。常见的有这么两种类型:
一种是说"以人为本"。哪一家企业的安全文化不是以人为本,可是好经念歪了,在有的企业那里变成了"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也没有大错,但他把这个"和"字做足了,变成了"一团和气",组织氛围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安全管理上也推行民主评议,安全干部在留任、升迁、降职时,不是看安全业绩,而是凭评议的票数,这是很多企业的普遍做法。结果,出现事故无关紧要,得罪了人丢了票可不是好玩的,丢了票也就等于丢了乌纱帽。
还有一种片面理解安全管理--就知道严厉,没有人情味,人文关怀缺失。一个人出事故一个班组受株连,一个岗位出事故,前后左右的兄弟统统下岗。这样做就会出现如下局面:上级夜间查岗时,值班人员轮流睡觉、轮流放哨,大家想的不是生产,而是如何对付检查人员。这说明,严厉管理的结果,往往会掩盖问题,并没有真正消除隐患,并不是本质安全。
什么样的安全管理是安全文化?任何企业都已经有安全文化,只是表现的强弱不同,强弱区别的标准,就在于大多数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不是在一个频率形成共振。安全文化,是一种企业组织和人群对安全的追求、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被大多数人接受,形成组织氛围的东西。
属于安全文化的内容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也有制度范畴和行为范畴。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盒子,最外面一层是表层文化,是显而易见的安全标志、口号、宣传品;揭开这一层,第二层属于制度文化,是企业发布的各种安全规章制度、规程、工作指引等文件化的材料;剥开第三层,进入深层,是行为文化,是每个岗位人员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并且是带有群体特色的行为方式;最里面的核心层是观念,是在员工中形成的安全共识,是企业安全目标和各项规程在员工心目当中的认识、认可程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