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4937420  1641925563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首页 >> 行业纵观 安全文化理论 安全文化方案 安全理念 安全文化案例 安全文化培训 安全文化专家 安全杂谈

抓安全,需借助文化的力量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第一管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12

  下面几种现象可以强化对安全文化的认识。

  蜜蜂飞行的路线是一个圈儿一个圈儿地迂回前进,苍蝇的飞行是打对钩直线式的直来直去。有人把几只苍蝇和几只蜜蜂关在一个大玻璃箱子里。时间长了,发现它们的行为方式相互感染,蜜蜂画得不那么圆了,变成椭圆,向苍蝇的直线靠拢;苍蝇打的对钩也不太直了,变成弧线,在向蜜蜂学习。

  我们还知道有关"夫妻相"的说法。夫妻俩生活时间长了,生活方式、吃饭的口味儿、说话的方式、一颦一笑都在接近,面部表情甚至面相都在接近,让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一对夫妻。

  有位业务员自豪地讲他有一个本事,走进任何一家公司办公楼,10分钟之内,就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精神状态、企业的发展前途。松下幸之助也说过:"我只要走进一家公司7秒钟,就能感受到这个公司的业绩如何。"

  这些事例说明了"场"的存在,就像磁场一样,是一个文化场。

  知道企业的安全文化是一个场,是一个系统,我们在建设和培育安全文化的时候,就不能够简单从事,要采取系统工程的办法。

  先是要诊断,了解企业现成的安全文化是一个什么状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发问卷,可以到员工中去访谈,可以看材料分析,可以现场观察,并且要考虑企业的内外环境,准确号脉,才能对症下药。诊断结果出来以后,要对安全文化的建设有个全面的规划。要确定企业的安全目标、安全追求、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发动员工参与讨论,形成完整的大多数员工认同的安全文化体系。

  安全文化,重在建设。导入整个安全文化体系,领导要做好示范作用。我们说"下头看上头,群众看领导",这个领导包括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安全管理干部。把安全管理体系作为剧本,迅速进入角色,将安全文化体现在领导的讲话和行为上。在员工中推广安全文化,还要寻找、发现、树立,并且是大树特树企业安全英雄、标兵模范,给安全文化在员工中间找到载体,使员工在学习理解安全文化时有一面镜子,能够看清自己的努力方向。

  文化不是宗教,但是文化也需要一定的程式,要用仪式和套路来运作安全文化。给员工发放安全宣传品,组织安全文艺活动,召开安全故事会,让员工讲身边事等等,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形成安全文化的气氛。安全文化还需要强制灌输,可以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企业内的所有宣传资源进行灌输,还可以办培训班,组织考试,让员工理解、记忆、消化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固化在岗位上,要不断地强化安全文化,经常用员工行为来检验安全文化,再用安全文化来引导员工安全行为。

  建设安全文化,就是要对安全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地把握,就需要处理好"以人为本"和"严厉执行"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我们各个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基础。任何企业都必须首先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人是最宝贵的,人是第一位的,人的安全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但我们不能说,考虑人的安全就不考虑物的损失,我们首先要强调保证人的安全,其次才是物。在员工中无论采取什么操作方式行为模式,都不能伤害到自身和他人。

  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一大特性,就在于它是执行文化。安全的操作规程要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上级部门的安全指令要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要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强调执行,不是超出制度本身的严厉和加码,而是要有人情味儿,无情管理,有情操作,实现"以人为本"和"严格执行"的完美统一。

  4,颜色、光线、声音,个个性命攸关

  颜色、声音构成的美术、音乐可以治病,也可以致命。安全文化中最显而易见的是随处可见的安全标志、安全警示设施以及各种安全宣传品。它们都离不开颜色、光线、声音。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听到的东西,在时刻、处处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左右着我们的行为。

  先说"色"。"目之于色有同美焉",颜色可以给人美感。做菜讲究"色香味俱全",色能影响人的味觉,还可通过影响人的感觉,调节人们的情绪。情绪并不纯粹是主观的东西,是可以准确测量的。经过大量的测试,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暖色让人兴奋,冷色让人平静,浅黄色让人轻松,浅蓝色让人安静,深绿色让人忧郁,浅绿色让人缓和情绪,黑色让人感觉压抑、心情沉重。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有一座"自杀桥"。这座黑色的桥,让人心情沉重,有些想不开的人来这里散散心,就更加想不开,结果,投河自杀的人数明显比其他桥上多,所以有了"自杀桥"之称。市政当局接受心理学专家的建议,重新包装,给这座桥漆成了浅黄色。从此,"自杀桥"变成了安全桥,自杀者很少再在这座桥上出现了。

  颜色是被动的,光线是主动的。你闭上眼睛肯定看不到颜色,但能感受到光的存在。我有个毛病,睡觉时如果开着灯,就睡不踏实,第二天一定没精神。因为,光是一种能量--光能。你闭上眼睛,强光也会透过眼帘。光线的强弱会影响到人的视野,长期的光线环境会影响视力。现在出现了光污染的说法,上海甚至出现过一起因光污染影响住户睡眠的官司。

  再说声音。悦耳动听的声音,比如音乐、鸟儿的叫声,会给人带来愉悦,超出一定分贝和低于一定的分贝,都可能令人不安,噪音甚至还损害人的健康。

  颜色、光线、声音可以共同形成安全的环境。我国还专门对此做出规定,红、黄、蓝、绿4种颜色很荣幸,被确定为安全色,担负起表达禁止、警告、指令、提示等安全信息的使命。光线被用到各种信号灯上,并且和不同的颜色结合表示不同的意义。声音被运用于汽笛、喇叭上,其高低、节奏、表示的意义都有章可循。

  交通信号灯自1858年在英国伦敦街头诞生以来,颜色便被赋予了通行与禁止的特殊使命。110年后,由于联合国的推动,"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请注意",3种颜色的灯光在世界各国代表了共同的含义。在所有可见光中,红色光波的波长最长,红光在介质中透射能力强,就是在雾天,红光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颜色。各国风俗不一,但是,全人类都知道,"血"是红的,"火"是红的,同"血与火"一样的颜色告诉你:危险!见到刷上红色的设备赶快住手;见到各种器具上的红色按钮,不要触碰;见到红灯亮了,赶紧停车;见到红色消防车、工程抢险车也要赶紧让到一边。绿色的意思正好相反,你只要听说"绿色通道",那就是畅通无阻;启动按钮、安全信号旗等用的正是绿色。黄色就是提请你注意,发出警告,见到用黄色作标记的器件、设备或环境,一定要小心。蓝色表示指令,必须遵守,比如指令标志显示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具,你就要无条件照办。

  有一次讲课讲到这儿,有人举手:"报告老师,我是色盲,我该怎么办?

  我说:"安全色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情况,作为色盲的人,最好的选择是改行,调换到不需要和安全色打交道的工作岗位。"

  "问题是,我可以不开车,但我不能不上街,红绿灯都躲不过去。再说全中国像我这样色觉异常的人有6000万……"

  "这么多?!"我很吃惊,"这部分人的工作生活确实受到局限。你们谁有更好的办法?"

  教室里议论纷纷,有人举手:"老师,有个办法,红绿灯能不能配上形状?圆灯行,三角灯停,菱形灯请注意。"

  这个建议是否科学,值得研究。有此想法并非离经叛道,莫斯科已经在有盲人出没的地段安装了有声红绿灯。如果我们的安全色和形状搭配使用,红绿灯必将会更加人性化。

  国家除了规定4种安全色外,还有黑白两种颜色搭配的对比色。黄色对比色为黑色,红、蓝、绿的对比色都是白色,黑白互为对比色。安全标志的文字和图形符号,警告标志的集合图形和公共信息标志都用黑色。白色则作为安全标志中红、蓝、绿的背景色,也可以用在安全标志的文字、图形符号和安全通道上。红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红色还要醒目。红色是说不行,红白相间是更加大声地说不行;防护栏、隔离墩、禁止通行、禁止跨越,都得红白相间"高声"禁止。同样,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也比单独使用黄色醒目,表示要特别注意,不注意就会有祸事发生。蓝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比单独使用蓝色醒目,一般用在指示方向路标上。白色还是安全线指定使用颜色,宽度不小于60毫米,用来划定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的分界。

  安全色和图形、符号一起构成醒目的图案,传递出特定的安全信息,被称作是安全标志。安全标志有国家的统一标准。表示禁止的标志,基本形式是带斜杠的圆形框,圆环和斜杠是红色,图形符号为黑色,衬底用白色,很醒目。警告标志基本上都是正三角形边框,三角形边框和图形为黑色,衬底用黄色。指令性的标志,强制人们必须做出某种动作,或者是要求必须采用的防范措施,基本形式是圆形边框,图形符号为白色,衬底用蓝色。还有一些有提示意义的标志,只是提供某种信息,基本形式是正方形边框,图形符号为白色,衬底用绿色。

  颜色、光线、声音,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通用语言。

  我们运用颜色时,要考虑到国家的规定。国家规定红色表示禁止,你企业内部却来一个红色是表示放行,结果,出现认识偏差,执行混乱,怎么能安全?颜色、光线和声音,应该成为安全文化建设中一个主要元素、基本工具。我国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松下彩管厂,每个职工右臂上都带有一个绿十字袖标,底色却各有不同。哪个班组出了事故,不仅是经济处罚,这个班的班长和主管的系长、科长、部长的黄底色绿十字袖标,就要被换成红底色绿十字袖标。整个企业的员工一看就知道这个班出事了。如果下个月内没有出现事故,袖标还能由红底再变回黄底。为了不被换成红底,很多职工工作都很小心。

  运用色彩时还要和光线、声音配合。需要注意的地方,用亮度减缓视觉疲劳。娱乐场所不能一概黑咕隆咚,要能看清出口的光亮。自行制作的各类警示牌,要多用色彩、图形等画面语言,少用文字,使岗位人员能够瞬间理解,快速反应。对于噪音相对大的环境,除了采取减少噪音的技术措施之外,还应该用舒缓的浅色布置环境,消除人们的烦躁感。

  我曾经长期到野外施工单位采访。每当来到野外施工相对固定的场所,见到场地工地郁郁葱葱的绿化环境,心情总是轻松很多。从一线员工口中得知,管理方有意识地搞些绿化,因为大自然有生命力的绿色,可以祛除紧张感。当然,对危险度高、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场所,要用鲜亮的颜色加大刺激度,保持员工安全生产的警惕性。

  5,跨国公司也青睐顺口溜

  "操作规程血写成,不要用血再验证。""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事故不得了。""严是爱,松是害,出了事故害几代。"这些中国本土气息的顺口溜如果放在我们中资公司没有什么稀奇,可是却出现在卡罗尔公司厂区树立的大牌子上。卡罗尔的安全环保部经理介绍,他们在国外没有这些,来到中国后发现员工的家庭观念很强,且对朗朗上口的文字容易接受,就把这些顺口溜写到了大牌子上。

  类似的例子还有SHS公司,它的厂区顺口溜很有特色:"一个烟头一场火,一杯美酒一场祸。""安全第一忘不得,侥幸心理来不得,事故隐患容不得,违章操作使不得。"据介绍,这样的标牌也是来到中国后才有的。

  这给我们提出个问题:中国的企业应如何建设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建设的话题是近两年的事,政府将它排在"五要素"之首也是在2005年才开始的。企业文化却已经谈了很多年。安全文化不能再走企业文化的老路。据我的视野所及,企业界对企业文化有一种鸡肋的感觉。企业文化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见到太多正面作用,表现的是花里胡哨,热热闹闹。不管是不是面向社会的企业,不管是生产工业品的企业还是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很多企业都在搞大众消费需要的形象识别,厂区变得漂亮,工作服变得美观,信纸、信封统一印上徽标等等,这些只是企业文化的皮毛。在这些皮毛上,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轰轰烈烈,形式主义,走了过场。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究竟在员工的心目中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内容?谁也不知道,也没有几个人想去知道。

  这是前车之鉴,安全文化建设不能重蹈覆辙。

  依我看,检验安全文化的标准只有一个:有效。企业的安全文化,采取哪种形式并不重要,是土是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要真正管用,能够体现到员工的安全行为上。

  "不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我们很多企业安全文化赶新潮讲"洋气"的时候,一些跨国公司的做法在我们眼里看来却很"老土"。

  摩托罗拉规定,在厂内遇到突发紧急情况时,员工要保持镇静,迅速拨打电话3109报告;所有员工听到疏散警报或广播通知后,迅速停止工作,按就近的疏散路线图指示,从最近的紧急出口撤离。所有化学泄漏都应立刻拨打紧急电话3109。警卫部门会及时通知摩托罗拉安全部门人员做出反应。为了让员工记住这些规定,摩托罗拉用上了我们的民间文学顺口溜,把顺口溜印在每位员工的胸卡上:"个人防护要做好,职业疾病大减少,机器保护勿乱动,当心手指入虎口,预防危机勿惊慌,3109来帮忙。"

  这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土地上的合资企业,用了"很中国"的办法管理安全。

  在培育和建设安全文化时,如何让它管用、有效?我琢磨了很久,也和一些企业的同行交流,大家普遍接受的意见是,必须针对人。

  先说针对人群--针对的是企业的员工。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在建设安全文化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企业的安全文化?能用的我们用,不能用的我们不用。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背景,而民族文化背景又是企业建设文化的社会环境。比如说美国的民族文化,美国人倾向于个人奋斗,尊重创造财富的企业家。所以,他们的安全文化在尊重老板、尊重企业出资人利益这一点上不需要多讲,人们都已经很接受;他们强调的是团队精神,要求人们在团队当中实现互助;重视培养员工个人维护集体利益,保障为团体中所有人的生命安全负责。再比如,日本人讲究"和魂洋艺",学西方的技术而保留民族的精神。日本人在社会上表现得谦虚、礼貌,所以,他们的企业喜欢采用魔鬼训练,以提升个人的能力。

  我们中国人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容易照顾人情。所以,中国企业要用其所长,探索尝试让企业里的班组和非正式团体成为安全管理的推动者,还要避其所短,突出按制度执行,突出规则意识、负责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严格遵守规则的氛围。

  人群的民族特色不仅影响安全文化的内容,也影响着形式。我们应该研究员工喜闻乐见、富有特色的形式。最近几年,每年春节,我所在企业都要通过给职工发手机短信的方式拜年,提醒注意防火,注意生活安全,过个平安的春节,让人看了很温馨。

  美国有块路标上写着:"如果嫌速度太慢,那么到这儿来坐50年。"初看让人不明白,必须看到超速行车者坐的残疾人专用车后,才能恍然大悟。美商投资的弗兰克公司,在保持幽默风格的同时,根据中国人的需求改变自己,意思表达变得更为直接。他们在泥浆池旁写上"不可越雷池一步",在机床上贴上"这东西会咬人",行吊上写着"小心,你可碰不过我",装配车间工作台上写着"硬顶是要吃亏的"。员工一笑置之的时候,立即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进一步说针对人群--针对的是各个不同企业的员工。同样是中国企业,也要考虑自己的人员构成、队伍的文化素质,以决定自己具体的文化特色。由知识分子组成的企业和主要由民工构成的企业,人们的行为方式一定不同。安全文化要找准着力点下功夫。处在同一行业的企业,经过培训出的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所占比例多少的不同,其安全文化中培训、制度的要求,也都不可能相同。可有一点是共通的,所有岗位都是安全文化的符号,岗位上每个人一言一行都应该体现文化的要求,并且成为自觉。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Copyright 2010 aq06.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2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