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安全管理是抓资料还是抓现场?
“安全管理需要笔杆子”许多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分管安全的领导都持此观点。
当前的安全工作要是不能写就没法过关,各种检查中查资料的比重大。加上面对的监管部门多,对标准的理解不一致,要求不一样。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又决定了监督检查人员要为自己履职提供证据,站在检查者的角度,很容易提出应该做却难以做出实效的问题,被检查者只能无可奈何地应付。
这种现状导致基层安全管理人员的负担太重。就建筑施工领域而言,至少得面对五大方面监督检查。首先是业主和监理,称得上直接领导;然后是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处罚动则几万几十万,当然是主要领导;三是行业管理机构人员,三天两头来专家,能起到真正的技术指导作用当然求之不得,可是有多少?四是企业上级管理人员,职能和政府官员相差无几;五是审核机构人员,虽说执行的是标准,可各种各样的审核员都可以遇到。各有一本经,哪一方面都是越不过去的坎。导致企业在安全管理的定位上本末倒置,办公室管理直接挤占现场管理资源。
8、安全培训和资格证书起到了多大作用?
安全管理一直强调教育培训,当前的教育培训是各门各类、各条各块都有要求,培训的效果能够满足复杂生产经营需要吗?通过培训后,意识和技能是不是真有提高呢?当前各种机构举办的培训班很难经受这样的拷问。
主管的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方不一样,就需要取得不同的行业、部门和地方上的证书,否则就难过资质评审关和监督检查关,就难以进入其管辖范围。培训动则是一把手、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齐聚。从实践效果上看,难以做到也不可能做到,从根子上分析甚至可说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另一方面是一些授课的专家,制作一份ppt讲义可以用几年。不仅是其自身的知识产权,还是其从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学员在以小时计的学习期结束后希望拷贝的要求都难以满足,几十个小时的培训内容大家都能够掌握?不能不让人怀疑培训的目的。
9、不愿投入抓安全,事后花钱“买安全”
虽然《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高危行业的安全投入给予了硬性规定,可是在严酷的市场现实面前,承包商竞相压价,低价中标的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安全投入。
还有些企业平时舍不得在安全防范上投入必要的资金,一旦出了事,又不惜重金“破财消灾”,除了交罚款,还要请客送礼拉关系,以求把负面影响“摆平”。出事以后花钱未必少,但掏起来却总比出事前要主动得多,这样的做法绝非个别。
之所以出现平时不愿投入抓安全,事后花钱“买安全”的怪事,根源在于有些领导做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不对头,存在麻痹和侥幸心理。他们眼光短浅,顾及不到平安中潜在的危险问题,发现不了安全中隐含的事故苗头,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常常只停留在口头上,满足于制订一些制度贴在墙上应付检查、提出一些要求在会上讲讲,或者搞一些活动造造声势,缺乏扎扎实实抓落实的应有力度。自我感觉不会出事,可偏偏就酿成了案件和事故;本不想花钱,可问题一出又慌了手脚,甚至还错上加错花钱“消灾”。
安全工作做得好与坏的区别在于:做得好的定是工作主动预防,措施到位,尽力将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得差的则往往是打被动仗,工作的立足点是为了掩盖问题,息事宁人。
无数事实说明,该消除的隐患消除,该堵住的漏洞堵住,安全事故自然不会发生。
因此,我们要奉劝各位“冒号”,钱一定要花在事先预防上,把工作做细做实,杜绝各种隐患,才能确保“平安无事”。
10、夹缝心理困惑着安全从业人员的出路。
难以承受却很少实际效果的繁重工作与不可承受的法律责任的双重压力;安全投入与效益的矛盾;决策者口头要求高,落到实处少;安全从业者技术不精,管理不深,有了不多没了不少;从业人员严格履职总是遇到操作人员严重抵触……安全管理的现状和从业人员的现实定位决定了在安全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夹缝中立足,夹缝中生存的心理,对出路感到困惑。
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我们每一个单位每一名负责同志都应深刻进行反思。反思是不是时刻把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放在首位,是不是把职工群众的喜怒哀乐挂在心上,是不是存在有漠视职工群众的疾苦、伤害职工群众感情的问题;反思是不是在岗不尽责、履责不到位,对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放任自流、不及时果断处置,任由问题由小变大、由一般变剧烈,最终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反思是不是在工作上存在敷衍塞责、被动应付、拖拉疲沓、工作效率低下;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问题;反思是不是存在只挂帅、不出征,习惯于在面上听汇报,作指示,讲原则话,做官样文章,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下基层走马观花,遇到问题绕道走的现象;反思是不是存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的问题。时刻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切实做到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而克服麻痹思想,把安全稳定工作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努力做到在推动安全发展上有新思路,在提升安全发展水平上有新举措,在解决安全发展问题上有新突破,从而构建安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