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了解到,河北省电力公司坚持把班组建设、道德建设作为强化企业管理、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抓手,深化标准化建设,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了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班组建设工作得到各界高度评价,成为全国企业班组建设的响亮品牌,道德建设作为河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行业典型被推广。
班组建设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对企业发展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道德建设是如何开展的?如何把班组建设和道德建设融入企业文化?河北省“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河北省人大代表、省电力公司总经理孙正运。
中国经济时报:调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是企业管理的重大课题。我们了解到,公司通过开展班组建设,职工5年来累计提出创新成果5.7万项,大家的创造潜能和工作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企业是如何做到的?
孙正运:每位职工都是一座金山,都有追求成功和成就的愿望。只要职工得到尊重和认可,他就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让大家感到被尊重、收获成就感,我们的主要思路是给职工搭建平台,充分激发每一位职工想干事的愿望和干成事的潜力,促进职工在岗位中找到乐趣、树立信心。
公司提倡 “发现问题就是成绩,解决问题就是创新”,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鼓励全体职工立足岗位想事、琢磨事。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流程不顺畅、技术待创新的地方,让职工帮助企业梳理出来,鼓励职工解决这些问题。
公司有几万个工作岗位。每个岗位中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经验和亮点?我作为总经理不可能全部了解,管理人员也不可能完全掌握,只有一线职工最了解。因此,我们鼓励职工立足岗位查找问题、提出问题。公司建立创新成果申报、评审、奖励和推广机制,以半年为周期开展成果评审活动,对创新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绩效奖励。建立创新成果交流展示平台和创新成果生产转化基地,及时将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一线,对优秀创新成果以发明者或团队名称予以命名。
这项活动我们已经坚持5年了。职工的意见建议得到充分尊重、创新活动得到大力支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几年来,职工累计提出创新成果5.7万项,经论证后推广2.5万项;申报国家专利1202项,获得专利授权422项,369项创新成果纳入企业标准体系;获得全国电力职工电网项目技术成果奖4项,国家电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我们看重的不仅是成果数量,更在意成果创新的过程,更在意职工在思考过程中素质的提升和一心想着工作、爱岗敬业良好氛围的形成。
职工的创新成果在生产一线发挥了显著作用,提高了作业效率、保障了安全生产、降低了劳动强度。例如,过去做220千伏变压器例行试验,作业时间约4个小时,攀爬次数为20多次,现在通过职工发明的“一线一车”试验法,2.5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攀爬次数减少为2次。再如,过去清除导线异物需要停电作业,现在应用职工发明的“导线异物带电切除剪”,大部分异物缺陷可以通过线下带电作业完成,作业时间从1小时左右缩短为10分钟。职工感受到了创新的甜头,享受到了创新的成果,认识到“认真做事只能做对,用心做事才能做好”,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中国经济时报:河北省电力公司班组建设成为响亮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具体是怎样开展的?你最初是如何考虑的?
孙正运: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管理目标最终要落实到班组,企业的执行力要在班组中体现,效益要通过班组实现,安全要由班组来保证,文化要靠班组来建设。所以班组建设至关重要。
班组建设最初是从标准化抓起的。以往的标准化建设一直沿用管理层制定标准、执行层执行标准的模式。工作经验告诉我们,管理层制定的标准不可能具体到每一个班组的实际,最多推行到市公司这一级,再往下就很难推动了。在班组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鼓励职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标准、执行标准,人人都是标准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为什么要每位职工都参与标准化建设?举个例子,两辆同型号的汽车,经过5年行驶,因为司机不同、行驶里程不同,车辆出现的问题肯定不一样。在进行检修和维护的时候,不同的车就应该有不同的检修重点和维护要求。电网企业的专业分类多、设备种类多、现场情况复杂,不同的现场有不同的工作要求,同类设备因运行年限不同,维护要求也不一样。如何实现规程、规范、标准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避免标准与实际脱节,是标准化建设需要破解的难题。为此我们认真研究班组特点,创新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标准化建设。
“自上而下”,指的是全面梳理上级各项制度、文件、标准要求,制定统一的标准化建设框架和实施细则;“自下而上”,指的是组织一线职工总结工作经验、优化业务流程、参与制定标准,把工作中的技术、方法和经验写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做到“写我应做、做我所写”。公司总结基层班组标准化建设成果,充分吸收职工的好经验、好做法,提炼形成企业统一的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体系,市公司、车间、班组逐级细化,建立三级标准执行体系,形成以班组为基础的上下贯通、持续改进、循环提升的标准化建设闭环机制。
经验告诉我们,同一件事一个月后再做,可能会因为生疏而遗漏某个环节;现场作业时,仅仅靠作业人员的经验和习惯,操作中难免会出现偏差和疏漏。推行标准化就会避免这种问题。通过标准化建设,公司广大职工的经验都总结提炼并纳入标准流程中,按照标准的流程操作,一件事一百个人做效果都一样,一个人做一百次效果也都一样。比如,在检修时发现设备的弹簧可能会弹出来伤到人,那么在标准作业指导书中就予以注明,每个职工在操作时都会注意防范这个风险。
通过持续推进班组建设,公司取得了非常大的收获,职工切身感受到班组建设的甜头。我们获得的不仅有职工素质的提高、管理水平的提升,更有良好的习惯、先进的理念、优秀的企业文化。班组建设让职工受益、使工作更规范更轻松,让企业受益、管理更高效更科学,让社会受益、供电更安全更优质。
中国经济时报:你大力倡导“八小时之内做优秀员工、八小时之外做优秀公民”,仅2012年企业就涌现职工及家属文明事例1210件,15名职工(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河北省把公司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行业典型。对于道德建设你怎么看?
孙正运:看到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我感到很高兴、很振奋。尽管现在社会上仍有个别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但还有更多令人感动的好人好事,我们把善的力量激发出来,把正能量凝聚起来,就会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公司有几万名职工,每人做一件好事就是几万件好事,就能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添砖加瓦。
道德建设我们已经开展几年了。公司提出“八小时之内做优秀员工、八小时之外做优秀公民”,把道德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实践。我们引导职工树立“知足感恩”理念,“低调做人、踏实做事”,随手做好事,随时帮助他人。公司编制《员工文明手册》,将员工守则细化为可描述、可操作的行为规范,提出不在公共场所喧哗、不乱扔杂物、开车不加塞儿等很多具体要求,鼓励职工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在社会做好人好事,展现文明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道德建设意在善、贵在行,付诸行动最关键,需要榜样引导,需要营造氛围。比如,北京“7·21”暴雨灾害的时候,有车辆困在桥下出不来,一开始有许多人围观,但没有人主动帮忙,一个警察出来喊了一声,周围的人就积极去帮助推车。道德建设也需要这种氛围,需要“吆喝一声”。公司着力营造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建立优秀人才选拨机制,每月收集职工及家属文明事例,对好人好事、先进事迹实行月评典型、季度宣讲,将文明事项纳入月度绩效考核,每月考评通报、兑现奖惩,既奖励职工个人,还奖励所在单位。许多职工十几年默默无闻做好事,讲道德、扬正义,不求回报,不图名利。对此,企业应该鼓励表彰,这也是公平、正义。
近年来,公司涌现出一大批好人好事,累计收集职工及家属文明事例1210件,推出“感动河北电力十大人物”、“十佳核心价值观之星”等各类先进典型400余人,100多人受到国家和省市表彰,15名职工 (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道德建设的影响和成效持续扩大。职工的文明素质高了,企业的形象提升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中国经济时报:通过这几年的实践,班组建设和道德建设融入企业文化。未来在职工队伍建设上你是怎样考虑的?
孙正运:是的,公司的班组建设和道德建设已经融入了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成为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企业文化是什么?是企业在经营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认可并自觉实践的价值观念。当职工从被动执行变成主动履行,自觉去实践,这就形成了文化。
加强队伍建设要持之以恒。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是职工发展的舞台。公司把队伍建设作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八小时之内做优秀员工、八小时之外做优秀公民”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素质优良、能力突出、作风过硬、善打“硬仗”的一流职工队伍。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职工,更需要培养一流职工的环境。公司要求各级负责人时刻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培养职工,坚持公平、倡导正义、树立正气,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努力为职工创造舒心工作、健康成长的条件,让广大职工享受到努力工作的乐趣,享受到公司发展的成果,让踏实肯干、埋头苦干的职工得实惠,让默默奉献、助人为乐的职工得尊重,让品质优秀、素质过硬的职工得发展。通过公司的事业,为职工施展才智、建功立业提供广阔空间和舞台,推进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