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2866338  1641925563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首页 >> 行业纵观 安全文化理论 安全文化方案 安全理念 安全文化案例 安全文化培训 安全文化专家 安全杂谈

安全文化与人的安全行为

作者:aq08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3-17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实现企业宗旨、履行企业使命而进行的长期管理活动和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全员性的安全价值观或安全理念、员工职业行为中所体现的安全性特征、以及构成和影响社会、自然、企业环境、生产秩序、安全氛围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安全文化理念。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是人们关于安全以及安全管理的思想、认识、观念、意识,它将时时处处指导和影响员工的行动方向和行动效果;它是激发员工参与、配合企业安全管理的动力。安全文化不会自然形成,必须通过后天教育、自我领悟、环境影响得以提升。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注入安全文化,增强员工个体安全素质,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本文就如何注入安全文化,提高个体安全素质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人是安全主体,安全文化是魂

        安全文化是指除了科技、法规之外的约束力和意识。打个比方,文化人与粗人的区别在哪里?文化人的文化修养好,所以洞察力和自我约束力强,这显然不是制度或法规在起作用。没有正确的安全理念及安全文化,企业安全管理就没了有方向。工业事故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事故的原因并非物质的原因。90%的事故是责任事故,都与人的因素相关。更确切地说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追根溯源还是人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文化不高所至。在安全管理系统人、机、环境诸要素中,人是安全的主体,人是决定因素,而安全文化则是人的灵魂。个体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个体生命安全状况的好坏。因此,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增强人的安全意识,激励安全行为,避免和克服不安全行为。当然,对于不同的对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内函、层次、水平是不同的。安全文化建设需要通过安全文化载体来体现和推进。如安全生产月活动、教育培训活动、文学艺术宣传、协会??究会工作、演讲比赛、事故防范、安全技能演习、安全检查评估、电视板报刊物等。只有勤奋的安全文化之实践,才能不断培育出有安全文化之魂的人,才能使安全主体适应现代安全生产的发展要求。

二、从改进安全管理的高度注入安全文化

  企业管理者往往掌握着生产过程和调度人力的权力,其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管理者,注入安全文化可以大大提高组织管理中安全管理的水平。设想一下:如若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尤其缺少必要的安全理念,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怎能使手下人保证安全呢?如果没有“系统论”的理念,管理上东一锒头西一棒,安全工作肯定是捉襟见肘;如果没有“以人为本”的思想,见物不见人,必定是忽视人的生命;如果没有“安全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观就落不到实处等等。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应创新思维、更新观念,一方面为全体员工创造成良好的安全氛围。建立全体员工能认同、理解、接受、执行的先进安全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带头践行安全理念,搞好安全组织管理工作。如组织行为学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预防、引导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安全)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与员工安全管理实际形成公共切点。把组织行为理论导入安全管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预测员工的行为,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激励安全行为,控制不安全行为,进而实现安全目标。

  三、从研究人的行为特征的广度注入安全文化

  意识引导行为。人的安全行为是由他(她)的决策决定的,无论决策是有意识的还是受外界影响无意识作出的,都直接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安全与不安全。

  个体决策受到3个方面的影响:动机、个体自学成果、个体知觉和观念。当然这3个因素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新的知觉和体验可以改变以往的行为经验,以往的行为经验有时会否定个体的知觉和观念。假设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我们看看影响个体安全行为的决策因素。

  (1)个体决策的第一输入是行为动机,行为动机源于个体价值观,个体价值观是受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条件、发展机会及岗位受尊重程度等影响的,即个人利益和社会认同。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保健因素诸如规章制度、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对人的行为不起激励作用,但这些因素如果得不到保证,就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从而降低工作效率、质量。激励因素诸如提升、提职、工作上的成就感、个人潜力的发挥等,能唤起人们的进取心,对人的行为起激励作用。这2个因素影响个体对所从事的专业或将要从事的专业的价值观,当保健因素起作用时,人减少牢骚和不满,激励因素起作用时,能调动起员工的不断进取和努力。所以确定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很必要的,可以促进和引导个体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间差距的缩小。

  (2)个体自学成果

  个体决策的第二输入是自学成果。一方面是在个体价值观作用下,无需借助外在的人为的力量,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主动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个人的工作经验和别人的行为(效仿作用)进行学习,这样的自我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在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可以看出,从积极的价值观(与企业安全文化核心价值观相符的)和正确安全行为经验得来的学习结果,也是安全的,反之则是个体不安全行为。

  (3)个体知觉及观念

  个体决策的第三个输入是个体知觉及观念。①岗位规范、制度;②岗位工作标准;③岗位培训;④个体所属团队的价值观;⑤家庭;⑥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及执行效果;⑦团队负责人对安全考评;⑧支持性团队。

  从安全管理角度上讲,有科学的岗位规范、制度,有清晰的职责权限,有针对性的培训,确定了岗位的资格和要求,决定了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基础知识、技能、态度和工作方式方法,是个体安全行为的基础。

  家庭的责任、家庭的氛围及家庭成员的督促,影响个体对安全的认知,而个体所属团队的价值观也同样影响着个体对安全的认知。如果个体价值观与距离个体最近的外部环境的价值观相近,那么很容易得到它的认同;否则可能会遭排斥,失去归属感,绝大多数个体会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以求认同。

  考评及奖励制度构成了安全管理的激励机制,是安全管理决策指挥保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希望以此来引导、督促员工的行为,最终实现团队的目标,它也是对个体的刺激频次最多的因素,这种刺激不断地输入个体的知觉是什么行为将得到奖励,什么行为将得到处罚,什么行为是安全的,什么行为是不安全的,促使个体纠正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性违章和不良工作习惯。当然团队负责人对企业安全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体现在他个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中,作用于考评、沟通和制度执行上,间接影响着员工的个体安全行为。

  四、从掌握人的心理规律的深度注入安全文化

  按照美国心理和行为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没有安全保障其它什么都没有意义。由此,从理论到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一条定理:所有员工都是不愿意出事故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明明预料到违章可能造成事故或受到处理,为什么还要去违章?对此,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违章心理依据。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堕性心理

  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一,著名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尔的X理论假设就是以此为出发点的。我们可以这样说:堕性是先天的,勤奋是后天的,需要漫长的培养和教育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接受后天教育越多的人越勤奋,接受教育越少的人原始堕性越明显。2003年中国煤矿安全数字报告显示,2003年煤矿死亡6434人,其中农民工2269人,临时工1628人,合同工2396人,而正式工仅为132人,仅占死亡总人数的2%。很显然,在煤矿井下一线工作的员工受教育的时间是较少的,受教育的程度是较低的;还有一部分人从大山里走出来,文化程度不过高小水平,有的甚至是文盲,那种原发堕性依附和潜伏在人的身上,并没有因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特别是在井下黑暗的作业环境和无人监控的情况下,堕性就会凸显。比如有的人为了少走几步路,违章抓车造成事故;有的为图省劲违章用绞车钢丝绳拽材料,结果钢丝绳被拉断后弹伤身体。在工厂里,有的叉车搬运工为送货方便站在叉车上行驶,结果酿成重大事故。有的工人在生产中为走捷径,从高速运转的机器上跨越,结果被卷入设备受伤。所有这些本质上都与原发堕性息息性相关。

  (二)自私心理

  从逻辑上说,自私是一个中性词,它本身并不是很坏,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人类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私与自私心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经济人”假设,是以人的自私本性为前提的。著名经济学家斯密的理论源点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是人的本能要求,使人的天性。因此,而自私心理无疑是具有破坏性的。精神分析创始人费洛伊德认为:在本质上,一个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它按照快乐的原则操作,不顾后果,寻求即刻的满足。这就是所谓行为规律中的“本我律”。实际上就是自私心理在个体行为中的表现。很显然,人的本性中的这种丑陋无需掩饰,人人都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性恶论”与“性善论”之争,现代研究表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否则就没有必要进行后天的所谓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等方面的人文教化。但是人们在行动中并非时时暴露,而是当教化不足、自制力较低、特别是在诸如黑暗井下工作环境,失去社会监视或单人操作,失去群体监督的情况下,常常得以暴露出来,在事故分析中,我们可以把员工的违章与其本人追求的快乐原则相联系。比如:为追求收益,就要追求效率,为了追求效率就冒险违章。例如,某机械厂工人用钻加工齿轮急功近利,戴手套操作而造成伤害。又如最近某企业出租房屋开浴场,农民工拆房时为求速效、违反科学规律,造成房屋倒塌,致使1人死亡。可以肯定,所有个人或组织的故意违章,其根据都是利益驱动,都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人本能中的自私心理。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人的堕性本能的派生物。别人怎么干我就跟着干,自己不动脑子想想为什么,而是随波逐流。科学家曾进行过有趣的毛毛虫试验:在一个封闭的玻璃器皿内的顶端放了一些食物,然后放进一群毛毛虫,结果毛毛虫排成一队总是按照第一个虫子的轨迹爬行,周而复始,最终因未找到食物而全部饿死。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有一只毛毛虫不去从众,而是另辟溪径,就可能找到食物,从而救活这个群体,这就是所谓的毛毛虫现象。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不愿意自己的行动与团队或群体相悖,对此,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经以大学生为对象,做过一次从众实验,结果发现,37%的大学生为了“从众”而放弃了自己的正确判断。试想,美国人是很讲独立人格的,而且实验的对象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连这些人都尚且如此,更何况企业的一般员工呢?调查发现,许多员工违章操作都是看见别人这么干,自己也就从众,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氛围。但是对于没有经验的违章者来说,出现事故的几率要比有经验的违章者大得多。

  (四)习惯心理

  习惯心理是人类堕性本质的另一派生物。如果说,从众心理是与空间相联系;那么,习惯心理就与时间相联系了。有些违章行为一辈一辈的传下来,徒弟继承了师傅的作法;有些则是自己长期这么干的。俗话说:“出手病”,很难自觉改变。当有的单位发生事后进行分析时,有的当事人会这样说:我知道不该在这时候违章,但是平时这样做惯了,一时没改过来。习惯是可怕的顽症。大量和长期的习惯性违章行为,正是造成事故的主根源。

  (五)侥幸心理

  这种心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普遍存在,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问题在于:单个的违章行为并不必然造成事故。有人统计:违章指挥造成事故的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的概率仅有二十万分之一,而恰恰是这种较低的事故几率才造成了较强的侥幸心理和大量的违章行为。事故几率和侥幸心理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当事故几率等于100%时,侥幸心理几乎等于零,比如煤矿下井时从井口往下跳要比等罐车省时省力,但是谁都不会侥幸地往下跳,因为那样做死亡的几率几乎100%;但随着事故几率的下降,侥幸心理逐渐上升,特别是当事故几率接近零时,侥幸心理则达到极限。即:当侥幸心理不存在(等于零)时,事故几率也等于零;随着侥幸心理的逐步强化,事故发生的可能也就逐步上升。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事故当事人都表现了“悔不当初”的心情,如果没有侥幸,许多事故可能就不会发生。除了上述心理之外,还有其它心理过程,如麻痹、逞能、表现欲强等等。员工“三违”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单一的,有时是交叉复杂的,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人物具体对待,具体时间具体把握。只有这样,影响安全生产的许多不正确的心理才能真正消除。

  注入安全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从管人的人抓起,必须了解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它尤其在实现本质化安全的形势下,更需要塑造本质型安全人。为此,我们要坚持用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理论来教育、引导、培训、培养更多的有理性、有较强安全意识、有良好心理素质、有自觉规范行为的职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民安康幸福贡献力量。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Copyright 2010 aq06.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192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