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全文化与安全氛围定义
1. 1 安全文化定义
安全文化首次由 IAEA ( International AtomicEnergy Agency)国际原子能组织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 INSAG)于 1986 年在有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的事故报告中提出,该报告认为:安全文化理念的提出可以较好的解释导致该事故灾难产生的组织错误和员工违反操作规程的管理漏洞[1];1991年,国际原子能组织在维也纳召开“国际核能安全大会 ——未来的战略”,为了总结和回答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审评会议的总结报告(第四版)中明确了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定义:核安全文化就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关注安全问题优先权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该文化强调组织内的双向沟通,即一方面是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和各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另一方面是各级人员为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2];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HSC)则定义安全文化为:个人和群体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能力、行为模式以及组织的安全健康管理方式和形象;积极的企业安全文化可表象为相互信任、共享对安全重要性的认知、对预防措施有效性的自信等等特征[3]。
我国安全管理研究界认为:安全文化是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在其生产、生活、生存及科学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从事一切活动;为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造安全可靠、和谐无害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康乐、长寿及世界和平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5]。西南交通大学曹琦教授在分析了企业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素质结构的基础上,认为安全文化就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我国安全文化产生的背景具有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和企业现代管理的特点[6]。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罗云在研究安全文化理论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尽管安全文化定义各异,但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即文化是观念、行为、物态的总和,安全文化强调人的安全素质必须与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相结合,安全文化具有层次性,并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属性和特点,安全文化通常以企业作载体并能够予以测评;因此安全文化可概括为人类安全活动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具体体现为企业安全文化、全民安全文化、家庭安全文化等等[7]。
1. 2 安全氛围定义
1980 年,祖哈在对以色列制造业的安全调查研究过程中,首次提出安全氛围理念并将之定义为“组织内员工共享的对于具有风险的工作环境的认知” [8];在随后的探索过程中,各国专家对安全氛围的定义大多数与此相似。
专家们对不同行业内的安全氛围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氛围尽管与安全文化存在近似点,但是在具体定义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即安全氛围是一心理表象,常与企业内部的工作环境和安全状态问题紧密相关,表现为个人和组织在特定时间内对安全状态的认知,也是安全文化的短暂“快照”,具有不稳定性和变化性。基于上述观点,安全氛围可以定义为:一种能够测评安全文化即时状态的、反映企业组织内不同个体安全认知的工具;相对于组织当前环境和状态而言,安全氛围是对特定地点、特点时间内的具体状态的认知,并随着环境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9]。
1. 3 安全文化与安全氛围的定义与研究范围比较
通过上述定义可知,安全氛围与安全文化具有相似性:首先是二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个体和组织的社会属性,强调认知、意识、信仰等对安全文化和氛围建设的重要性,属于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范畴,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特点;其次,二者关注不同层次的管理与实施活动,针对行业组织结构和功能特点,认为安全状态可以通过管理予以纠正和改进,因此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学的组织文化和氛围定义,具备管理科学的内容,又相对突出安全学科特色。
二者的区别在于安全文化对工作和企业组织而言包含潜在的安全信仰、安全价值观和安全态度等特性;而安全氛围则更接近于企业生产运行状态,具备对工作环境、生产实施、组织政策和管理的认知特点。然而,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从八十年代后期的组织心理学和早期的行为科学角度来看,是处于不同的运行层面和研究理论;由于二者具有相似的组成元素,安全氛围反映了工作班组和企业的潜在文化,是安全文化在实际中的运用;而安全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安全氛围而言,处于更高的研究层次;即安全文化研究和运用范围集中于宏观层面,对企业组织的社会、激励、传承、再学习等功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属于理论研究;安全氛围研究和运用范围则主要针对企业的微观运行层次,反映企业组织的管理、员工风险认知、班组参与、内部培训与安全知识等即时安全活动状态,属于经验和理论技术应用。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