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趋利避害的平安论
1)"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传统安全文化观不是孤立地看待人自身的安全,而把人放在自然 之中,把人自身的安全与自然的安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只有人 与自然达到和谐,人才有安全保障.孟子曰: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9).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寻求安全是中国传统安全文化的一大特色.中 国古人看来,宇宙是一个大生命,生生不息.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 万物的灵物.《庄子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的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 "程颢讲:"人与天一物也"10)等等都是天人合一
2)预测福祸,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对此韩非子曾指出:"民之故计,皆就安利如 辟危穷".11)"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 12)"夫安利者就之, 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13)古代大到国事,小到平常百姓生活起 居,婚丧嫁娶,都希望平安,不出事故.由此,便创造出了诸如《易 经》等古代经典文献和阴阳学说,五行生忌,以及风水学说等,用以预 测福祸,引导国家和百姓趋利避害保平安.《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 的经典之一.在两千余年中,它几乎一直居于"六经"或"十三经"之首的 地位.人们对《易经》的研究涉及众多学科.但《易经》最初是一部占 筮典籍.南宋哲学家朱熹反复强调,《易经》原本是供卜筮用的书. 《朱子语类》中说:"易本卜筮之书……想当初伏羲画卦之时,只是阳为 吉,阴为凶,无文字,某不敢说,窃意如此.后文王见其不可晓,故为 之作彖辞,或占得爻处不可晓,故周公为之作爻辞……皆解当初之意." 《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但并不是一部一般的迷信著作,人们之所以 去占筮,并相信占筮,乃是因为对某些事物的成败吉凶等没有把握,心 有疑惑.通过用《易经》占筮,对吉凶的说明,人可以首先在心理上感 到稳定与满足,对要发生的事情有了较充分的准备.另外在发生不幸的 事情时,通过占筮也可以获得心理安慰,或者恢复信心,或者安于命 运,帮助稳定人们的情绪.可以帮助人们安身立命.
从这个角度来看,《易经》文化是中国人趋利避害,自我保护意识的 文化成果.更是人们为适应生存环境和保障自身平安最原始的安全文化 学说.《易经》中充满了忧患意识.要求人们小心翼翼,谨慎警惕.在 很多情况下,《易经》之所以具有预测功能,从根源上讲,是对世界上 的对立现象以及对立物之间互相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老子辩证的祸福论对中国人趋利避害思想的影响也非常大.老子认 为,人的吉凶祸福不是上天决定的,更不是鬼神决定的,而是事物自身 发展的必然现象.世界上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有其存在的 理由,相互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他说:"祸兮,福 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14)以此告诫人们要辩证地看待 祸福,出了问题,要坦然面对,积极解决.
3."敬德保民"的政绩观
中国古代重集体安全的传统,造就了敬德保民的特色.无论国家还是 民众,都必须在符合道德规范的条件下才能保证安全.周朝杰出的政治 家周公曾明确提出"敬德保民".孔子提出了"修己安人",虽然他认为"修 己以安百姓"这种大爱,尧舜尚且做不到,但他"修己安人"的思想,仍然 体现出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孟子讲,要让天下百姓都能够"养生丧死无 憾",可以"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 亡".15)并批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 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 其为民父母也"16). 荀子说:"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愚莫大焉.故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17)人没有比生命更宝贵 的了,没有比平安更快乐的了.而保全生命和安全快乐,没有比礼义更 大的了.人懂得珍视生命,却因为平安快乐丢弃礼义,就好比想长寿却 自杀,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所以君王,爱护人民就会使国家平安,喜 欢有理想有学识的人就会使国家繁荣,这两者缺少一个,国家就会灭 亡.把贵生,乐生提到了道德的层面来认识.
4.保障安全的科学文化
中国安全文化促生了科学技术和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早在公元前 6000年,半坡氏族的村落周围已经开挖多种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中 国古城建筑都有护城河,以保障城市的安全,这种建筑思维可谓是最原 始的安全文化观.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规 律,合理改造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中国远古帝尧之 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吸取了父亲治水的教 训,采用了相反的方法,带领"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 山大川."18)改堵为疏,"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 道,陂九泽,度九山"开山辟岭,引水入海.禹治理了水害,变害为利, 为民造福.公元前两百多年的都江堰工程改变了自然环境的侵袭,保障 了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安全.到了东汉时期,张衡发明地动仪,为 人类认识地震,为避免地震的伤害,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了积极的 探索和研究.明末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详尽记载了处理 煤矿内瓦斯和顶板的"安全技术",也是对人类安全文化的杰出贡献. 中国的中医具体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观.中国中医基础理论 著名学者陆广莘先生在讲到中医的特点时说:中医学对医生的理解,什 么叫医生啊 医生的对象是"生",因此中医的诊断,阴阳五行,它不是实体论,不是病医学,不是病理学,不是解剖学,是更高层次的,信息 层次上,调节层次上,稳态的层次上去理解生命,健康和疾病.他认 为,一般物质思维的人不理解,仅仅是在物质层次上根本不懂生命.指 导中医诊疗思想的理论基础,第一是以人为本,这里头中间是生,没有 生就没有人.第二是和谐社会,和谐,这个社会从哪里来的,就是天地 之大德曰生,这个生有两个现象,第一叫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 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第二,与万物沉浮 于生长之门,这是多大的气度,人类要活,也要让细菌病毒都得活,细 菌病毒你杀得完吗 某种意义上,细菌病毒比你寿命长,比你来到地球 上还要早,几十亿年就来了,你才几百万年,你现在把它赶走,不狂妄 吗,杀得完吗 你身体里的细菌数是你的细胞数的十倍,细胞数如果是 十的十三次方,细菌数是十四次方,你杀得完吗 你不是狂妄吗 你越 杀,生态破坏.说得再透彻一点.这个人类啊,实际上是细菌,病毒的 寄生体,如此而已,你的百年,你牛气什么,你才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所以如果这样,我们有这样的气度,那么我们就跟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与万物沉浮生长在这个环境,你活我也活.所以中医是一门生态医学, 是一门健康医学,是一门稳态医学,是一门动员医学,中医的传统是个 生命的问题,是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笔者认为,陆广莘先生的概括, 不仅揭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而且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Ⅲ. 当前亟待更新的安全文化理念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的生存环境 正面临巨大的改变,工业化从客观上讲,对环境会造成更多的危害,工 业化带来社会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不安全因素,威胁人们的生 命和安全,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对环境和人类的损害限制在最低的程度.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在商品经济利益驱动下,社会的安全观念 下降,致使危害人民的伤亡事故和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不断发生的现象. 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教训表明,安全文化理念落后不仅反映在群众 的观念上,当前,政府管理者的安全文化理念落后更为突出,这些落后 的安全文化理念,对保障人民的安全构成了思想障碍,亟等更新.
1.重经济发展,轻人身安全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生命最珍贵,保障生命 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发展应建立在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不断改善安 全状况的基础上,决不能以损害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代价来 换取经济发展.如果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话,那 么一切经济增长的成果都没有意义,有可能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 我们的安全事故就会越多,人民的损失也就越大.因此,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抓好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 命安全工作.但是,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一些地方和部门 把安全生产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看作花钱不出效率的事,没 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安全设施不到位,基本的 劳动保护不健全,结果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实际上,劳动者的安全与健 康也是提高经济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只有生命安全得到切实保 障,才能调动和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与生活热情;只有使重特大事故得 到遏制,大幅减少事故造成的创伤和震荡,经济才能安定有序地发展. 加强安全生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经济才能平衡,低成本 的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指 的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 安全生产和人民人身安全的保障.
2.重精神价值轻生命价值
中华民族能够保持几千年文明不中断,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强不 息的优秀传统密切相关.中华文化重生与重义并存,重生使中国自古就 有发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趋利避害保平安的安全文化理念和养生的 科学体系.中国人重视生命,讲究养生之道.《易经》等古代经典文献 和阴阳学说,五行说以及风水学说等都是用以引导国家和百姓趋利避 害,保平安的思想. 同时,中华民族又是非常重视精神价值的民族,重义,重奉献精神. 传统儒家文化倡导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杀身以成仁",重为国家民族的牺牲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全国人民努 力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 民正是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在 建设时期我们仍然不能丢掉这一优秀传统.但是,这种奉献精神在一段 时间被"左"的思想推向了极端,所谓"小车不倒只管推","活着干,死了 算"的思想导向,影响了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科学评价,至今仍然留有痕 迹.提倡不怕牺牲的精神是好的,但不能搞无谓的牺牲,一定要看生命 的付出是否值得,一定要珍惜生命.一个没有安全文化的民族,将如何 实现生产安全,生活安康,社会安定,如何建成祥和安乐的小康社会. 人命关天,应是我国安全文化的主旨,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价 值这个核心,不断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
3.重物质财产价值轻生命价值
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富都属国家所有,是人民共有的财 产,保护国家财产是每一个国民应尽的责任.因此,长期以来全社会大 力倡导保护国家财产的意识和观念.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新中国曾涌 现出了向秀丽,刘文学等许多英雄模范,他们为了不让国家和集体财产
遭受损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牺牲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制,永 远值得人们敬仰的.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导向又造成了以物为本而不 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在我们几代人的心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似 乎生命是个人的,因此在国家财产与个人生命之间选择,自然是舍己为 公.在上述观念的影响下,宝贵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应有的珍视,一些地 方忽视安全,漠视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更有甚者,一些非法业主损害 职工合法权益,甚至牺牲从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追逐利润,造成伤亡事 故频发.实际上,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物质财富是人创造的,只要 有了人,损失掉的财富还可以再创造,如果人自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不可能有国家的发展.西方国家安全文化坚持的是生命第一原则,当人 与财产遇险的情况下,保人第一,其次才是物,这种理念值得我们推 广.
4.重政治轻民生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一切都要服从政治需要.现在虽然这种"左"的东 西早已成为过去,但在一些管理者的思想深处仍然留有烙印.有些地方 的领导部门和领导者在人民群众生命受到危害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 尽一切努力保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和生命安全,而是把所谓的政治影响放 在第一位,甚至以维护政治稳定为理由,封锁消息,欺上瞒下,以牺牲 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代价保护所谓的政治影响.上世纪50年代末发生 的信阳事件和前几年非典发生初期,某些地区和部门领导的做法都反映 出了这一问题.讲政治并没有错,我们今天不是不要讲政治,问题在于 什么是政治 今天中国最大的政治是执政党和政府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生命安全 来维护政治的稳定,重政治轻民生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讲政治的目的, 讲政治,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与人的 全面发展.那种把人民的生命和安全放在一边的人,恰恰是犯了最严重的政治错误,因为他们丢掉了党和政府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最失 民心的行为.
5.重处罚轻预防
近年来,国家对安全生产,突发性灾害和流行性疾病的预防与处理的 法律和机制逐步完善,但从目前发生的问题来看,重处罚轻预防,轻宣 传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加大处罚力度,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官员责 任追究制度是有效的手段.但采取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更为重要.一 些地方和单位往往是事前忽视安全,管理松懈,监管不扎实,执法不严 格,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事故出现以后才去抓.近年来,虽然实 行责任追究制度,但事故仍不断.原因在于事前的防范机制不健全,事 前无防范事后再追究,已经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同样,保障人民群 众的健康也应把预防疾病的工作放在首位,解决看病难看不起病是一个 方面,解决预防疾病,少生病是更重要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有一些 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农村中的合作医疗 制度等,然而这些好的做法却在体制转轨过程流失掉了.
6.重政绩轻民本
党和政府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高度重视关系人 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问题,采取一切措施抓紧解决危害安全生产和生命健 康等问题,并把这一问题提高到执政为民的高度来认识.但是,在现实 中,仍然有个别领导干部,为了个人的名利和所谓的"政绩",不惜劳民 伤财,置民众的安危于不顾,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 者,个别人无视法律,与地方黑心矿主勾结,私采滥挖,造成重大矿难 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针对一些政府工作人员重政绩轻 民生的现象,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什么是科学的政绩"做出了新的诠释.2004年,国家把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完成情况列 入干部考核,国际通行的绿色GDP概念开始进入政绩考核.抓经济发展 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不搞好安全生产,就是没有全面履行职 责,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安全 工作,"安全高于一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