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安全培训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和国人而言并不充分,更谈不上“太多”或“过分”(调研发现,许多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本公司的安全培训已经多到影响了正常生产和效益)。北京最近发生两起野外郊游引起的死亡事故,一例是三个外地小伙不顾“内有老虎、禁止攀爬”的警告牌,翻入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其中一人被老虎咬死;再一例是一对新婚夫妇在阴雨天爬野长城,被雷电击中坠崖身亡,死者一人为国家公务员,另一位是某名牌大学在读博士。
也许当事人安全知识匮乏、安全意识薄弱是导致这两起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但也直接反映了我国在学校安全教育和企业安全培训方面(政府部门好比公务员的“企业”)存在着巨大漏洞。根据著名的“木桶原理”,若把每一位员工比喻为木桶的板子,企业要想把所有员工打造成一个安全的“木桶”,首先要提高所有“板子”的高度。只有让所有的“板子”都维持“足够高”的高度,才能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如果有一个员工的安全素质很差,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就足以影响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
要想提高每一个员工的安全素质,并将他们的安全行为有效地凝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培训与学习是一项有意义而又实实在在的工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许多弊端和问题。
企业安全培训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对安全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少企业存在“重管理、重设备、轻培训”的认识倾向,更多地抱着履行义务、应付监管的心态去实施培训工作,没有深刻认识其现实意义。
——安全培训投入不足。轻视安全培训工作,甚至轻视整个安全生产工作,导致安全培训的投入资金不足。
——安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很多企业没有事先做好安全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性、随意性。
——安全培训方法老套,培训形式单一。“填鸭式”授课、古板的硬性宣讲等培训方法,往往直接导致参训员工的消极应对和培训效果的不理想。
——安全培训考核走过场。没有对培训结果进行跟踪观察评估,导致年年有培训,次次培训效果不明显。
鉴于上述种种问题和弊端,为加强和规范安全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防范伤亡事故,减轻职业危害,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出台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总局3号令”)。 根据《准则》要求,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估中,针对安全培训与学习这一指标,主要从重要性体现、充分性体现和有效性体现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重要性体现
从经济学角度讲,安全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和安全生产投资,既然是投资,就需要一定的培训资金作为培训工作正常实施的保障;从管理学角度讲,培训是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安全管理活动,既然是活动,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前提。评估企业安全培训的资源投入保障情况,要从培训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投入、设备设施投入等方面着手。
鉴于安全培训的重要性,企业应充分保证安全培训工作的优先地位,避免因费用、时间或与其他工作冲突,而随意缩减、推迟,甚至取消安全培训等情况的发生。影响安全培训工作顺利实施的因素,主要有费用冲突、时间冲突、人力资源冲突等。当出现类似冲突情况的时候,是否能够做到保证安全培训活动的顺利实施,是考察企业是否给予安全培训工作优先地位的主要依据。
组织安全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员工安全生产,保障企业生产安全。为确保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企业严把安全培训考核关,建立并严格执行经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方可上岗的用人制度。对此,《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培训,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增强预防事故、控制职业危害和应急处理的能力。未经安全生产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充分性体现
培训机会是对企业安全培训的普及率的考核,是否每一个员工都有接受安全培训的机会;如果不是所有员工都有接受安全培训的机会,那么能够接受安全培训的员工比例又是多少。企业在重视安全培训,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要兼顾培训的普及率,保证每位员工都有接受安全培训的机会。评估企业安全培训机会情况,主要运用资料查阅和员工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培训课时就是指员工参与安全培训的学习时间,一般以学时计算,1学时就是1小时的学习时间。企业所提供的安全培训课时,至少应符合法规要求。企业要针对安全生产实际需要和岗位职责设置员工安全培训内容,并注重员工安全行为习惯的培养。除了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培训内容以外,还应适时宣教安全技能、安全价值观、安全理论等相关安全内容。
培训方式是指企业组织实施安全培训时所采用的方法与形式。虽然安全培训方式不是培训的目的,但它直接影响安全培训效果。就目前企业安全培训所面临的现实而言,最大的难题不是培训什么内容,而是选择什么培训方式使培训更有效!
传统课堂式的培训方式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如果教师在某个方面并不是很有经验,那么这次培训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二是即使是教师对此次培训的内容很专业,培训效果也会受这个教师当天情绪的影响;三是有时教师在某些课堂会忘记给员工传递一些重要的信息。根据对人的认知测试研究,人们从单一的文字或听觉等文本和听力获得的信息不超过25%,而通过听、看这样听觉加视觉获得的信息则可以超过80%以上。这就需要企业充分运用各种既能够实现培训目标,又被员工喜闻乐见的视听教学工具。
有效性体现
有效性体现就是指企业组织实施安全培训活动的实际效果和意义,根据《准则》4.5.2要求,“科学判断企业安全培训的实施效果,主要从员工安全态度的端正程度、安全技能的提升幅度、安全行为和安全绩效的改善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所谓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心理倾向,实际上是对事物的一种评价。安全态度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后,考虑和判断应如何动作以避免事故的心理准备状态。一般来说,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安全态度不端正,就会产生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因此,安全态度是安全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态度变化”是指在接受安全培训前后,员工安全意识与安全态度发生的变化。有效的安全培训能够端正员工安全态度,使其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研究表明,人为原因造成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5%左右,而安全态度又占人为事故的19.2%。安全培训首先要端正员工安全态度,摒弃原有不安全态度。
安全技能是指为了安全地完成操作任务,经过训练而获得的完善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掌握了安全知识,并不等于就能够安全地进行安全生产,只有将安全知识转变成安全技能,才能取得预期的安全效果。员工掌握充足的安全技能是其安全行为的必要保证,而安全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企业的技能培训和员工个人的训练和努力。
评估员工安全技能是否有较大程度的提升,主要通过安全技能考核来进行。有不少企业定期举行安全技能评比、技能大赛等活动,是有效的安全主题活动,也是非常好的技能考核评价方式。
行为改善是指在接受安全培训后,员工行为方式安全性的改善程度。类似于企业安全文化发展阶段,员工的安全行为也可大体分为四个阶段,本能安全行为阶段、被动安全行为阶段、自主安全行为阶段和团队安全行为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从一定意义上说,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培训、培训、再培训,和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循环过程。只有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意识、知识和技能保障。员工安全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安全观念的确立,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培训分不开。培训与学习是伴随企业安全管理全过程的经常性工作,其重要性、必要性都毋庸置疑,无论新、老员工,都要进行有效的安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