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良币(符合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比如参了铅的银币或者薄一些的铜钱等,假币自古就有,伴随着货币发展的整个过程),则充斥市场。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很多社会学家或行为学家研究发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制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着类似现象。比如,我们把不讲诚信的人比喻成“劣币”,讲诚信的人比喻成“良币”,当一个社会中不讲诚信的人能够获得巨大好处,而又不受到什么处罚时,讲诚信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劣币”就这样驱逐了“良币”(比如现在流行的“预付费”现象,在没有得到服务或产品之前,需要或强制“交定金”的地方越来越多,这实际上是诚信社会的一种退步)。再比如,大锅饭盛行的时代,能力强、水平高的人就常会被平庸之辈排挤,既然不论做好做坏都得到一样的报酬,还有谁愿意去费力呢?
安达思(www.aq06.com)认为,环境氛围可以极大影响员工的安全行为!
在一个安全文化非常糟糕的企业,如果习惯性违章随处可见、大家都不穿防护服、随便吸烟,甚至领导也不将安全放在心上,你却一本正经地给大家谈安全,并按部就班地执行繁琐的程序,肯定会被人瞧不起,认为你“虚伪”、“做作”或“傻冒”。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那些随波逐流的人才有生存的土壤,讲安全往往要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和成本,因为这意味着讲原则、重规章,那么“讲安全”的人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并很可能妨碍他人甚至领导违章作业、赶进度、超指标,试问作为良币的“本质安全人”如何能够在这样的企业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