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自身三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文化在人与自然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把自然看做是一种异己的力量;在人与社会方面,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互尽义务。在人自身方面,强调内心世界的和谐,提倡对人的欲求予以道德的节制。孔子"仁"学的发明,其主旨在言天人万物之和谐。"和为贵"(《论语·学而》),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人生格言。《易经》中关于世界的本源就以某种圆形的胚胎--太极为图像,阴与阳在循环运动中彼此过渡,互为因果,两者之间的最佳联系状态为圆形,圆形显不着对立两极的相辅相成。这是和谐精神的生动图解。而《易传》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又是对和谐这种精神的简要概括,和谐就是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和谐就是厚德载物,兼包并蓄。《苟子·王制》说得好:"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所以,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居于世界前列,长达数千年之久。
当然,在人类历史进入到古代宗法农业社会之时,中国文化趋于与自然过于和亲的方向,征服自然的意识被削弱,致使以自然为对象的科学研究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社会人事领域,过分倡导容忍、安分、知足,鼓吹社会价值永恒的无可争辩的先于大于个人价值,严重压抑了个性的发扬,这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最终陷国家民族于积弱积贫,时至今日使现代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这是值得深思的。但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真善美的融会贯通,是无限多样化的无隙契合;防止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只有当中国文明的精神指导人类文化前进时,世界历史才算找到了真正的归宿。中国近代的落后,只是农业文明让工业文明比了下去。但是工业文明需要更高层次的和谐,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必将造福于人类的未来,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因为这一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
史学以既往事件的遗存信息为对象,以不同史料、史实之比较为基本方法,目的是了解过去,求得对历史事件因果联系的认识,以期指导现在和未来。中国文化的特点,是没有权威的上帝--创世主或造物主,它是中国科学思想史的基点,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的两大特点是:相信人定胜天,人可制天命而用之,人为万物之灵,万物皆备于我;不以探求简单规律性为终极目标,《易》日:"探颐索隐"。"颐",即复杂性,而非简单性。
从文化的起源至今,文化已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粗糙的原始石器到电子计算机,从原始的巫术到发达的现代科技,文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回首人类的减灾、防灾、消灾的历史,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它是安全文化源远流长的有力佐证,如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与繁衍,与天斗、与地斗、与万物险恶斗、与天灾人祸斗、与自然物斗、与人造物斗,以人的生命、鲜血为代价,学会并总结出保存自身、创造安全生存环境的方法,丰富并发展了悠久的人类文化。而在300万年后的今天,人类已进入将劳动"从革命利益出发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的经济建设新时代,集文化之大成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首要问题。发达国家融安全于生产建设之中的成功经验证明:没有人类的安全活动,就不可能有现代完善的社会;没有不断丰富、发展和繁荣的安全文化,很难延续和谱写人类悠久的文明历史。
任何时代的科技发展都离不开产生它的文化环境,离不开它所处的文化氛围。科学技术无论作为人类一种认识结晶的知识体系,或作为人类一种实践活动的重要工具,它都是整个人类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整个人类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生物学家爱德华·克劳特等人认为,人并不是惟一的使用工具者,至少也是惟一的工具制造者。正是人类具有创造工具的独特能力,才使人类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在生存竞争中保存和发展。
人类通过符号、言语及符号行为,加上创造工具的特性,在繁衍与发展的抗争中逐步形成了文化。而在不断地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依靠自然、利用自然,使人类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通过不断改善和创新使人类获得了能安居乐业、避灾免难的生存条件;寻求和发现使人类能温饱生活的物质环境,丰富和增强了人的自我保护和防卫能力,开发了人的防灾救险的思维领域,产生了自发到自觉的安全行为。人类就是通过自己创造的符号、语言和符号行为,加上创造工具的能力,形成了安全生存的文化,直到有了文字,文化才有了记载,才有了承传和交流,以文字作为载体,才把人类文化传至当代。安全文化也汇入了人类悠久的文化洪流之中,被人们所称的安全文化场、安全文化力、安全文化丛、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沐浴和滋润着人们,让其安全地生产、生活、生存。这就是在创造、发展和丰富人类文化中产生并发展安全文化的基础及史实。
二、关于安全
1.汉语的安全
"安全"是人们最常用的词语之一,然而它在专业工具书中至今未见到较详尽的解释;在语文工具书中,也只能查到用相近词或相关词做的简单解释。这说明人们对"安全"一词的研究是很不够的。从文字构成来看,"安"字实际上是一张画面十分简洁的古人的生活"照片",或者是一幅概括性很强的古代妇女肖像,她安详地坐在家中,那么怡然自得的样子。家中(房中)有女子则安,现在老百姓还把"老婆孩子热炕头"当做人生一大目标来追求。这就是一般人从"安"字中读出的含义,即家有女子,男人才能心安,才有安乐和稳定,这也是"安"有静的意义的本源;但很少想到女子在家中才能不受威胁,才不会有危险,才能确保安康。而实际上,人们在使用安全的"安"时,取的就是"女子在房中"之意,而不是"家有女子"之意。从词典中求证,也能看到"安"字有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太平、安全、安适、安逸、安稳、安康、安乐、安详、安心、稳定、习惯、妥善、徐缓等含义,可谓无危为安。
"全"字有完满、完整、完好、完备、整个、保全或指没有伤害、无残缺、无损坏、无损失等,可谓无损则全。"安全"二字,通常是指各种事物(指天然的或人为的)对人不产生危害、不导致危险、不产生损失、不发生事故、运行正常、进展顺利等安顺祥和、国泰民安之意。总之,安全是指人的身体不受伤害、心里有保障感、太平、圆满等的事物存在与变化状态。
从对"安全"一词各种互相联系的含义的分析,可以认为其本质性的内涵界限是:安全与否是从人的身心需要的角度或着眼点提出来的;是针对与人的身心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事或者物讲的。这里所指"相关的事或者物"的外延,包括人的躯体和心理存在状态,也包括造成这种存在状态的各种外界客观事物的保障条件。"人的躯体和心理存在状态"的着眼点在外界客观事物(或称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存在状态。如果只是单纯着眼于人体自身的话,它属于医学的讨论范畴,医学界定时所使用的词语为"健康"。
关于健康的概念,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下了一个定义并取得了世界卫生界及医学工作者赞同和公认:"健康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上的一种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因此,要做到安全,首先保证外界条件或周围环境使人处于健康的状态。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