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安达思独家原创,转载时不得更改,并注明出处,违法必究。
这两年,安达思有幸参与了国内几家省市的“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评审工作,同时也接触了很多国内知名企业。在此过程中,让我们痛心疾首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正在犯同“企业文化”建设相同的错误——搭积木。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国外意识形态及社会科学领域新思潮的进入,企业文化开始传入我国。从实践层面来看,一方面,海尔、联想等一批中国现代企业得益于对企业文化的重视而日益勃兴;另一方面,随着广东太阳神、沈阳飞龙、山东三株(第一批大张旗鼓搞文化建设的公司)等企业的日渐衰落,学界、企业界开始反思:企业文化建设错了吗?
从国内外众多百年老企的成功经验来看,企业文化本身肯定是没问题,问题出在文化建设的方法和理念的贯彻方面——太急功近利了。反映到安全方面,有必要先解释一个名词——“积木式安全文化”,这是安达思咨询顾问常用的术语之一(由安达思咨询师雷海波先生于2010年首先提出),意即企业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时过于注重形式和速度,并喜欢拿来主义,而忽视了安全文化建设的根基、实效和可持续性。这一结果,常常导致企业的安全文化存在如下问题:
一、内容拼凑没有个性
我们在翻看企业提交的“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汇报材料时,将几十家企业的材料摆到一起,竟然惊讶地发现很多企业列举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法、成果、理念等相似度高达80%以上,诸如“我要安全”、“一切事故可以避免”、“物质层安全文化”、“行为层安全文化”(插一句,本人极不赞成在文化手册里将安全文化划分为制度层、行为层、理念层、器物层等等,具体原因以后会撰文详说),“本质型安全人”等等,到处飞,千篇一律。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这些内容显然是短时间内拼凑起来的。
很多企业安全主管为图省事,直接去互联网上一搜“安全文化建设方法”,然后就是一连串的复制、粘贴,不到两天,一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项目计划书就出笼了,拿到领导那里大笔一签,就开始轰轰烈烈的搞安全文化建设了(这也许是互联网的负面效果之一吧)。
安达思建议:企业应当首先自己或邀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对安全文化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发现问题的关键点,然后从立足自身的特点和历史出发,适当借鉴其他企业的优秀经验,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方案,这样的形成的安全文化才是自己的。
二、外表华丽关联性差
绝大多数积木都有一个特点:五颜六色又变幻多样,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许多企业在搞安全文化时为追求“现代性”、“科学性”和“新颖性”,常常会每隔一段时间就推出一个新模式、新方法,HSE、JSA、安全生产标准化、5S、手指口述、双因素管理、属地管理等等,每个东西自成体系,很难互相融合和效果累加。到最后,制度文件越来越多、员工越来越反感、安监人员的工作越来越复杂,最终大家都不太满意。
安达思建议:每一种安全管理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局限,企业在引入外部模式时一定要参考企业的实际需求,在能够和当前推行的措施相融合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导入,避免增加基层员工的工作量和安全管理“数张皮”情况的出现。
三、根基不稳不可延续
无论看似多么复杂、体型多么庞大的积木模型,只要轻轻一推,多数情况下都会迅速垮掉并四分五裂,因为积木就是积木,再怎么搭建都不如钢筋混凝土。安全文化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其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其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必须树立长远目标、做好远期规划。不管采用任何方法,“突击”搞出来的安全文化,都很难最终形成真正优秀的、有企业鲜明特点并能传承的安全文化。
安达思建议:安全文化建设不要贪多求快,而要做细做实并循序渐进。刚开始应当从理念建立、制度完善、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逐渐向行为管理、习惯养成等方面过渡,并且前一项工作应当是为后一项工作打基础。操作上,可以每年(或几年)只设定一个主题,所有的工作都围绕这个主题开展,这样安全文化建设的每一项工作的效果都可以积累。
我非常赞成一句话:“文化是形成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其实无非是在安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有意识地引导文化形成方向、速度和过程。如果我们不干预,那么最终形成的安全文化就会有好有坏,干预地不好,安全文化可能起到的是负面的作用。
如果您期望安全文化发挥积极的、正面的、可持续和传承的作用,那么,就不能搭积木。
说明:如果您对本文有异议或更好的看法,欢迎与我们交流!电话:010-52866338 010-57212809 邮箱:master@aq06.com aq0006@163.com QQ:164192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