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安达思独家原创,转载时不得更改,并注明出处,违法必究。
“安全”是什么?
“安全”,这似乎是一个过于简单的概念。
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概念里:没出事故就是安全。所以,我们可以听到年底总结会上,领导说:“今年我们安全生产形势局面稳定,未发生人身伤亡事故……”;走在路上,我们可以看到路边的工地打出的横幅:“安全生产108天”……很多很多个“安全”。
真的没事故就是安全吗?
一名工人不系安全带爬上登高梯台,完成作业后又平安无事地下来了,安全吗?
没有检查工具就开始电焊作业,虽然没出事,但是安全吗?
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不进行气体检测,安全吗?
仓库里货物通道不符合规范,虽然没有发生火灾,但是安全吗?
答案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极度危险的。
所以,不发生事故不见得安全。
教科书告诉我们,所谓安全,是指“具有特定功能或属性的事物,在外部因素及自身行为的相互作用下,足以保持其正常的、完好的状态,免遭非期望的损害的状态。”实际工作中,我更愿意这样来定义安全——发生事故的风险(包括可能性和后果)小到你可以接受的程度就是安全。这样的定义诠释了安全的本质。
所以,依据这样的思想,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安全管理就是风险管理,就是事先识别各种风险,之后用技术、教育、管理等各种手段去控制这些风险。同样的道理,安全意识就是风险意识,就是做任何工作之前先要先考虑清楚风险,确保风险得到控制之后再去做事。
人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来研究、评估风险。其中最被国际上接受的风险判断原则是“ALARP原则”——最低合理可行(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ALARP)原则,俗称 “二拉平原则”。ALARP原则依据风险的严重程度将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级。项目风险由不可容忍线和可忽略线将其分为风险严重区、AIARP区和可忽略区。风险严重区和ALARP区是项目风险辨识的重点所在,项目风险辨识必须尽可能地找出该区所有的风险。
结论:
- 安全是风险控制的结果。
- 安全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程度”。
- 可接受的风险可以视为“安全”。
- 安全是相对的,绝对的安全不存在,但风险是绝对的。
- “风险管理”比“安全管理”的叫法更趋近于事物的本质。
注:本篇文章节选自《解码安全文化》一书,作者:曹小云(安达思首席咨询师)。